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学讲义

大学讲义

萧隐公撰。隐公原名炎,后称隐公,广东梅县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隐公与同人在北京法源寺讲《大学》,因操方言,听众不多,乃著此书。卷首附开讲通告,有恽毓鼎序文以及隐公的自序。大意以为《大学》之道一句,总挈全部。下三句申发阐明学道之所在。正文在明明德,二个明字有人事与天然之别。程朱补释“格物致知”之义,是以《大学》为始教,必使天下之物,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极。此属于安而后能虑,知止而后有定,而后能静,能安。又以为欲明明德,合格物别无可由之路,欲格物舍慎独别无可入之门。全部引申譬喻,曲畅旁通,皆阐发格物的功效。还以为意、知、物三者不可分离,缺一不可。全书议多创辟,恽序称其深造自得,于《大学》特真契圣源。该书有民国元年(1912)排印本。

一卷。清苪城撰。城字岩尹,江苏溧阳(今江苏溧阳)人。是书无序例,大旨全宗朱子《章句》。又《章句》一书,诂义虽精,然间有过简之处与不相连接之处,苪城于是撰此书以便体会周洽。是书分章分节逐步解说,每章有总释,每节有分释,也有合数节总释的,如正心修身两章,有总旨,又有正修的全旨,修齐的全旨,齐治的全旨,治平的全旨。无非欲使一节之中,句句通贯,一章之中,节节通贯。合而观之,则全书无不通贯,不为钩深索隐,达意而止。是书全依朱注,不敢稍违,且多涉及章法字法。是书尚有原本。该书有光绪七年(1881)平陵书院重刊本。

① 一卷。清朱用纯(1617-1688)撰。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江苏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清理学家。其学恪守程朱,专倡主敬。所著《治家格言》(也名《朱子家训》),清中叶后传播甚广。还有《大学中庸讲义》、《柏庐外集》等。是书为与门人弟子讲究而作,意在切实可行。对经旨与朱注,俱体会至微。如谓欲读《大学》,须先识《大学》。章句说大学乃大人之学。朱子恐人误为有位者说,故云大人乃对小子之学而言。谓格物致知,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于万物中,实不外一人之心,理在物亦在心,所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也。谓为己为人即诚与伪,而此心诚伪之分,见于事则为义利,在人品则为君子小人,在治道则为王霸之异。谓新字不但去其旧染之污为新,虽旧污既去必逐日有一番振刷精神,便逐日有一番鲜新气象。谓自欺关头,断开不得。初间自欺,犹不能安,及因循惯,必且认欺为慊。不明之人,不叫做欺,知之而故昧之者叫做欺。不明之害小,自欺之害大。如此之类,说理极透。而所以提醒学者,尤为警切。是书有康熙间刊本。② 一卷。清李文炤撰。文炤,字元朗,号恒齐,湖南善化人。康熙举人,主讲岳麓学院数年。著有《周易拾遗》、《周礼集传》、《春秋集传》、《太极通书拾遗后录》、《西铭拾遗后录》、《正蒙集解》、《家礼拾遗》。是书为其掌教岳麓时所作。前有自序,认为《大学》一书,古本舛误,程子加以考定,朱子定为经一章、传一章。然格物致知之说,后儒众说纷纭,越远越失其真。偶于《说郛》内,得石经大学一帙,才知所先后,知道止知本为格致之义,既无缺佚,也无衍文。朱子考定时,南北之书未统一,无从得此本而折衷。读《章句》、《或问》者,不妨并存此书,相互参稽。八章之后,又作《石经大学辨论》一篇为问答,以申其说。《考大学》,本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现刻《十三经注疏》中,条理脉络,极为分明。该书有道光三十年(1850)刊本。

猜你喜欢

  • 残本礼记子本疏义

    一卷。此书原为写本,卷端已断烂,书题及撰人姓名皆不可见。末题“《丧服小记子本疏义》弟(第)五十九。”为日本田中光显旧藏,后捐存早稻田大学。罗振玉据此本影印,后有“丙辰九月《跋》”。其书每见“灼案”字样

  • 诗余图谱

    三卷。《附录》二卷。明张綖辑。綖字世文,一作世昌,号南湖,江苏高邮人。生卒年皆不详。正德八年(1513)举人,八次会试皆不第。后谒选武昌通判。有《杜诗通》,已著录。是编取宋人歌词,择声调合节者一百一十

  • 准斋杂说

    二卷。南宋吴如愚(生卒年不详)撰。吴如愚字子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以父荫补承信郎,监福州连江商税,再调常熟,解职返归故里。嘉熙二年(1238),经丞相乔行简奏荐,改授承信郎,差充秘阁校勘。他精通

  • 春秋胡传审鹄会要

    四卷。清周梦龄撰。梦龄字蘧庄,楚陂人,沉潜力学,工于诗文。该书作成于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分为四卷:卷一为隐公、桓公、庄公,卷二为闵公、僖公、文公,卷三为宣公、成公、襄公,卷四为昭公、定公、哀

  • 续一切经音义

    十卷。辽释希麟撰。卷首希麟自序题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其自序谓:“唐建中末,有沙门慧琳,栖心二十载,披读一切经,撰成《音义》总一百卷。依《开元释教录》,从《大般若》,终《获命法》,所音都五千四十八卷。

  • 邵易补原

    一卷,清俞樾撰。《周易·系辞传》论八卦相生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邵雍却篡改传意。作六十四卦横图,后人多有考辨其诬者。但俞氏却认为邵雍易说虽不同于伏、文、周、孔,但也自成

  • 读书杂钞

    二卷。南宋魏了翁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周易要义》。此书为魏了翁随笔札记之文,多辨证经义之语。书中谓“哉生魄”,当作“霸”,霸、魄二字有异;“昭”为“韶”音,不始晋讳,皆合于《说文解字》之旨。但书中也

  • 表度说

    一卷。明熊三拔(1575-1620)撰。熊三拔,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传教士。万历三十四年来华,随利玛窦习汉语,成为利氏的重要助手。后协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行星说,并测量北京经度,制

  • 盐铁论

    十二卷。汉桓宽撰,生卒年不详。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博通善文,致力于《公羊传》的研究。汉宣帝时被推举为郎(皇帝的侍从官),后曾任卢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在汉朝京城长安召开的盐

  • 十六国宫词

    二卷。清周升(生卒年均不详)辑。升字蓉初,南通州(今属江苏)人。此词集所录皆为十六国宫词。分上下二卷。共收词一百二十首,上卷、下卷各六十首,卷上包括前赵十首,如《十六国春秋前赵录刘渊传》、《十六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