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复集

大复集

三十八卷。明何景明(1483-1521)撰。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弘治十一年(1498)举于乡,年仅十六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陕西提学使。何景明志操耿介,与李梦阳并有国士之风,两人均善诗文,开始相得甚欢,成名后却分道扬镳,然而天下语文必并称何李。正德、嘉靖年间,其与李梦阳致力于复古之学,极力推崇先秦两汉的散文、汉魏的古诗和盛唐的近体诗,与李梦阳、徐祯卿等被称为“前七子”,与李梦阳、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又为弘治十才子之一。著有《雍大记》(已著录)《大复集》等。其诗文集版本较多,最早的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野竹斋刻本,题为《何氏集》,共十六集;集前有嘉靖三年(1524)唐龙序,序称此集为何景明去世后,康海、张治道就其群集所选编的。以后又有嘉靖年间义阳书院刻本,其卷帙甚至内缺字都与野竹斋本相同。嘉靖三十四年(1555),袁璨与何景明之子何立根据其所遗诗赋,重新编辑刊刻了《大复集》,此集共三十七卷,此本还增有嘉清三十四年(1555)邹察跋。此集为万历五年(1577)陈堂、胡秉性所刻,题为《何大复先生集》,共三十八卷,并增加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王世贞序。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提要》怀疑王序系伪作。何景明为“前七子”中较有影响的人物,他主张复古,强调效法古人要“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进而认为要从古人入,从古人出,做到“舍筏达岸”。其文多为议论,较有远识,对社会政治亦有清醒的态度,笔调流畅,气势豪逸;其诗多针对现实,揭发时弊,讽刺恶端,如《玄明宫行》、《点兵行》、《岁晏行》诸篇,皆俱有较强的批判、认识价值。其歌行兼学“四杰”,注意换韵自然,音节和畅,给人以宛转抑扬之感。近体则注意选词,浏亮秀逸,但结构不够新警。有明嘉靖年间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辨惑编

    四卷,《附录》一卷。元谢应芳(1295-1392)撰。谢应芳字子兰,号龟巢,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笃志好学,潜心性理,以道义名节自励。以讲学为业,后举为清献书院山长,固辞不就。元至正(1341-13

  • 包孝肃奏议

    十卷。宋包拯撰。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防御契丹,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等职,改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幸大臣,迁

  • 国榷

    一百卷。明末谈迁(1594-1657)撰。迁原名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署“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人。明诸生,终身未仕。史学家,性喜博综,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及诸子历代掌故,立

  • 爝火录

    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清李天根撰。天根字大木,号云墟散人,江苏江阴人。因南明为明之残余,如同爝火,因以名书。该书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记载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鲁监国五王史事。起于顺治元年(

  • 文献通考节贯

    十卷。清周宗濂(生卒年不详)撰。周宗濂著有《耻亭遗书》。本书取马瑞临《文献通考》、王圻《续文献通考》,首尾编次,仍如原书的二十四门。唯有帝系、象纬、物异、四裔、节义、方外六门,因难于节录置之。其因文附

  • 寿山堂易说

    无卷数。唐吕严撰。此书即《吕子易说》,其篇目内容已见于《吕子易说》中。但此本首列吕子自叙及许承宣序,无曾燠序。书末则有崇芳跋,云:“同治丙寅,寓济南趵突泉道院中,见楼下庋板片甚多,问主者,乃前任东阿县

  • 雁荡山樵诗集

    十五卷。明章玄应(约1475年前后在世)撰。玄应,字顺德,东瓯乐清(今浙江乐清)人。生卒年不详。恭毅公章纶长子。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任南京礼、工二科给事中,累官至广东布政使。其孙朝凤任福建佥事

  • 绥缅纪事

    不分卷。清未著撰人。是书记乾隆年间征缅甸事。此书按年排比史事,详列与缅甸战事有关的奏折、上谕,多补清史传所未载。此书成后,仅有抄本问世。

  • 石泉书屋诗钞

    八卷。清李佐贤(生卒年不详)撰。约为道光前后人。李佐贤与鲍康共撰有《古泉汇》。另著有《石泉书屋金石题跋》、《书画鉴影》等。《石泉书屋诗钞》首有自序,次诸家题词。自序云:“何子贞谓佐贤有诗人之性情,而不

  • 河北采风录

    四卷,清王凤生撰。王凤生,号竹屿,安徽婺源漳溪人。王凤生诰授中宪大夫,历任河南河北兵备道,前归德府知府等。道光五年(1825)署嘉兴府同知,奉特旨调往河南监催要工。王凤生初任,即访州县,令各州县将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