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象义

周易象义

十卷。清杜文亮撰。文亮字月峰,江西南丰人,乾隆时贡生,于诸经多有论著。作者自序曰:圣人观其象,系辞以明吉凶,君子观其象而玩其辞,古名曰《周易象义》,旨在使人了解象与义并重,分之则不得其解,合之则尽知其微。此书以《周易折中》、《周易述义》为主要参考书目。此书首卷述图书大义,先后天卦位卦变各图,依仿《周易启蒙》加以说明,以朱子为主。作者于说经、用象多有错误。尚秉和认为因杜氏所参考之书甚为孤陋,汉魏诸均不见,所以其言义而不免俚俗,言象亦不详。今存乾隆刊本。

十二卷。宋丁易东撰。此版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残卷。此本则为宋刊本,胜于辑本,故列出。宋刻大半较真,可补辑本之佚。书首题“武陵丁易东象义”。凡上下经为二卷,又每卷各分子卷。三传十篇为十卷。前有自序二篇、《易统论》三篇、凡例14条。后有自序一篇。宋刻本今存下经第二之三,自彖传以下皆全。此书每半页九行,行十八字,注下经文一格,另外匡、贞、恒、桓、槨等字有减笔,诚宋刻本。今存宋刻本、顾竹泉藏文澜阁传录本。

十二卷。宋丁易东撰。丁易东字汉臣,号石潭,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举进士第,官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官。入元不仕,建石潭精舍,教授生徒,赐额沅阳书院,任山长。其生卒年未详。丁易东用功于易多年,谓伊川之学,详于义理,略于论象,乃撰作此书,因易象以明义,故曰《象义》。其书取象,有本体、互体、卦变、正应、动爻、变卦、伏卦、互对、反对、比爻、原画、纳甲十二例。丁氏采摭前人旧说,多本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汉上易传》,而又谓李失于泥,朱伤于巧,不若博采兼收而要其大归,故不主一家。如卦变之说则取朱熹、邵雍,变卦之说则取沈该、都絜,筮占之说则取朱熹、蔡渊、冯椅。四库馆臣称其“远绍旁搜,要归于变动不居之旨,亦言象者所当考也。”此书朱氏《经义考》、钱氏《补元志》俱作十卷。倪氏《补元志》载有《周易传疏》十一卷,注云一作十四卷,焦氏《国史经籍志》作《易传》十四卷,朱睦《授经图》有《易传》十二卷,盖即此书。四库馆臣谓其原卷数当为十卷,作十一卷者并其《论例》一卷数之,作十四卷者又并其《大衍索隐》三卷数之。然瞿镛藏有宋刻残本,作十二卷,凡上下《经》二卷,又每卷各分子卷三,《传》十篇为十卷。谓存《下经》第二至三,自《彖传》以下十卷皆全。四库著录者馆臣王际华从《永乐大典》辑出,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之后四爻,乃取当时传世之残本参补,以其篇页颇繁,析为一十六卷。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十二卷,清季锡畴校,为此书今存之最早版本。

不分卷。明章潢(1506-1588)撰。潢字本清,南昌人。万历三十三年(1605)被荐授予顺天府学训导,因年已七十九岁而未能赴任,但仍享官俸,八十二岁时终于家。事迹附载《明史·儒林传》邓元锡传末。该书主于言象,驳斥主理之说。大致以《汉上易传》为基础,杂引诸家,参以己意。书中取象之例甚多,归纳起来约有本体、互体、伏体三种情况,虽然多本古法,而推衍则嫌繁碎,未能一一尽得经义。《明史·艺文志》、《经义考》都著录有章潢《周易象义》十卷,《四库采进书目》载《周易象义》则“未分卷,四本”。今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周易象义》也不分卷,王重民说:“旧目不言有残缺。余检《象义》止于《讼》卦,知此为残本也”(《中国善本书提要》)。未见该书有刻本传世。

四卷。明唐鹤征(1538-1619)撰。鹤征号凝庵,江苏武进人。唐顺之之子。少承庭训,于九流百家,天文地理、稗官野史,无不究极,尤归心于老庄。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事迹附见《明史·唐顺之传》。该书用王弼本,故不注《系辞》以下。大旨是述陈其父顺之之说,主于以象明理。卷首载有六条读《易》方法:“一曰《易》须象与理合、彖与爻合;二曰上下卦宜分看;三曰一卦必有主爻;四曰互卦最有关系;五曰倒体亦有关系;六曰每卦各有大意。”这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纲领。所解经传,多出新意,间有发明。但常涉道家之言,亦有所穿凿而不当理者。《四库全书总目》据河南巡抚采进本著录存目,但版次不明。今浙江省图书馆藏有明万历刻本四卷四册,版心有“纯白斋”三字,萱荫楼旧藏。又藏旧抄本也是四卷四册,上有“毛氏家抄”“焦氏藏书”二印记。

猜你喜欢

  • 于山奏牍

    七卷;附诗词一卷。清于成龙撰。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明崇桢副榜贡生,入清后于顺治十八年(1661)授广西罗城县知县。累官知府、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于山奏牍

  • 亦庐诗集

    二十八卷。清汤斯祚(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汤斯祚字衎之,号亦庐,南丰(今江西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中以贡生官江西新昌县训导。斯祚工诗,笔力爽健,而功力尚浅。是集以编年为次。其居家则有《超遥书

  •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八十卷。清文庆等奉敕编。此书系咸丰帝因协办大学士杜受田的建议,降谕设馆,编纂夷务一书,书成,名曰《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是书所记,自道光十六年(1836年)议禁鸦片,至二十九年(1849年)英人不准进

  • 于湖小集

    六卷。附《录金陵杂事诗》一卷。清袁昶(1846-1900)撰。生平见《浙西村人诗初稿》。本集系袁昶官徽宁池太广道时所作;朋侪赠和篇什,间亦附入;后附金陵杂事诗一卷,是时张之洞方署江督,袁昶谒见,唱和遂

  • 谰言

    一卷。周孔穿(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穿字子高,孔子六世孙。曾和公孙龙会见于赵平原君家,与龙争辩坚白异同之论(见《孔丛子·公孙龙》)。《汉书·艺文志》儒家《谰言》十篇,《注》不知作者。颜师古曰:“

  • 绍陶录

    二卷。宋王质(1127或1135-1189)撰。王质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居兴国(今属江西)。绍兴年间进士。曾为枢密使张浚幕僚,入为太学正。上疏请孝宗早定战守之策,被忌之者指为异论

  • 常谈搜

    四卷。清易本烺撰,其子崇垚等校。本烺字眉孙,湖北京山县人。是编卷端有同治癸亥(1863年)本烺弁言,以为天下有常谈语句,操觚家习知之,及叩其出处,则老生宿儒或有不能骤应者,且踵讹袭谬,不知其非。如“会

  • 圣学知统录

    二卷。清魏裔介(详见《孝经注义》)撰。记载儒学前后相继系统。上起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中及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下至朱熹、许衡、薛瑄,共26人。每人各为纪传,并引诸儒之说附于各条之下,而衷

  • 国榷

    一百卷。明末谈迁(1594-1657)撰。迁原名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署“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人。明诸生,终身未仕。史学家,性喜博综,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及诸子历代掌故,立

  • 唐音

    十四卷。元杨士宏(生卒年不详)编。杨士宏,字伯谦,襄城(今属河南)人。是书收诗一千三百四十一首,卷前有杨士宏所撰《唐音姓氏并序》。是书分为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编者自记称十五卷,系遗响有一子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