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本义

周易本义

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义》四卷。朱熹(1130——1200)撰。朱熹,字元晦,亦字仲晦,别号有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天资聪慧。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遵父遗训,师事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十九岁登进士第,一生叙任官职二十余次,但遭逢不遇,抑郁不得志。二十四岁时问学于其父同学、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因得承袭洛学正统。与张栻、吕祖谦同出其时,过从甚密,人称“东南三贤”,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学说宋以后为政府所支持,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极大。著述甚丰,有《周易本义》、《诗集传》、《仪礼经传通释》、《家礼》、《释宫》、《孝经刊误》、《四书或问》、《论孟精义》、《或问小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四书问目》、《上蔡语录》、《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阴符经考异》、《周易参同契考异》、《原本韩文考异》、《楚辞集注》、《晦庵集》、《南岳倡酬集》、《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朱子全书》、《二程遗书》、《通鉴纲目》、《易学启蒙》、《卦考误》、《通书解》、《朱文公易说》。另有《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传世。《周易本义》初稿名《易传》,定稿历经二十余年。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分开不混,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十卷。后人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传》与《象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故世称“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表面上他是在调合程颐义理派《易》学与邵雍象数派《易》学的矛盾,实质上他是从后者的角度出发批判前者。从本质上讲,他是象数派《易》学大师。《周易本义》释卦爻辞,无一不是从筮占的角度入手,现行《周易正义》卷首尚有河图图、洛书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卦变图等九个图,更反映其象数《易》的实质,不过是陈抟、郡雍象数学的翻本。说《周易》原本是卜筮之书,这是对的。但朱熹只认识到问题的这一面,却没有认识到《周易》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特别是在孔子作“十翼”,阐述《周易》一书中包含的哲学思想,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进一步阐义理,批象数之后,仍旧对《周易》中包含的哲学思想熟视无睹,将《周易》视为单纯的卜筮之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本义》对《易》学研究造成很大不良影响。宋嘉泰年间,有稿本《易传》流传。《本义》成书后,有朱鉴刊本,吴革刊本。《四库全书》收入《周易本义》十二卷本,附四卷本。十二卷本,亦收入《西京清麓丛书正编》、《刘氏传经堂丛书》。四卷本收入《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另有阳明手抄本,元刊本,陆有明覆宋本,康熙五十年(1711年)曹寅刻本,江宁局复刻刘氏本。1984年北京中国书店铅排本《四书五经》收入,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易学丛刊》亦收此书。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有苏勇校注本,1994年广州出版社有廖名春标点本。

猜你喜欢

  • 苏米志林

    三卷。明毛晋(1599~1659)撰。毛晋字子晋,号潜在,常熟(今属江苏)人。明末藏书家,藏收84000余册,多宋元刻本,建汲古阁、目耕楼以储之。曾校刻《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

  • 三统术衍

    三卷。钤 一卷。清钱大昕(1728一1804)撰,大昕字晓徵,又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乾隆进士,累官少詹事,督学广东,丁艰归,不复出。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精研群籍,于经史文义、音韵、训诂、

  • 开州志

    十卷,明孙巨鲸修,王崇庆纂。孙巨鲸,字子鱼,陕西徽州(今甘肃徽县)人。乡贯陕西朝邑。明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十年(1531)任知州。王崇庆(约1480-1550),字德征,号端溪子,邑人,正德三

  • 鄢陵县志

    十八卷,清何鄂联修,洪符孙纂。何鄂联,字棣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籍。安徽和县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道光四年(1824)来任。洪符孙详见《禹州志》。何鄂联到任后,热心修志,其在该书序

  • 曹集诠评

    十三卷。清丁晏(1794-1876)撰。丁晏,字俭卿,一字柘堂,号石亭居士,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举人。力主禁烟,曾参与镇压捻军起义。生平笃好郑玄之学,对《诗笺》、《礼注》研讨精深,亦熟《通鉴》。

  • 檀几丛书录要

    七种,七卷。清何思钧编辑。何思钧字双溪,灵石(今山西省灵石县)人,主要活动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生平事迹不详。本丛书摘出王晫、张潮《檀几丛书》中有关教训子弟修身劝学诸书,汇为一集,共七种:清姚廷杰《教孝

  • 四书大全汇正备解

    十六卷。是书题董喆、陈枚纂辑。董喆字二吉,江西金溪(今江西金溪)人。陈枚字简侯,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董喆先成备解稿本,寄陈枚参订,而陈枚也纂有《正汇合解》,互为参证,而成是书。卷首有宋衡序及董喆

  • 西铎

    九卷。英国李提摩太(1845-1919)撰。李提摩太,字菩岳,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传教。在华期间他目睹中国清政府无能,国势颠危,故提出要加强防卫之论。为实现他的主张,李提摩太奔走游说于清府上层之

  • 四明尊尧集

    十一卷。宋陈瓘(1057或1060-1124)撰。陈瓘北宋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字萤中,号了翁、了斋、了堂。有学问,元丰时登进士甲科。章惇入相,荐瓘为太学博士。后忤惇,不复用。曾布为相,荐为谏官。

  • 沈鼎甫侍郎年谱

    一卷。清沈宗涵、沈宗济编。宗涵、宗济晚清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均为谱主之子。谱主沈维(1779-1849),字子彝,一字鼎甫,号梦金,浙江嘉兴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历任编修,湖北、福建、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