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考异

周易参同契考异

一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周易参同契考异》,又名《周易参同契注》。前人研究《周易参同契》者,有五代彭晓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在其自序中,叙述了《参同契》作者魏伯阳其人,以及成书后经过徐从事和淳于叔通注后而传世之情,朱熹对此说并无疑议。但他不同意彭晓分章注解的作法,所以他虽然依彭晓本作《周易参同契考异》,但不分章。并于其序中解题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意合也。”称其书“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都是托易象而论之,所以叫做“参同契”。此书《道藏》本作三卷,是以篇为卷。《四库全书》本作一卷,内分上中下三篇,二本都不分章。下篇(或下卷)之后接《五相类》,即它本的《补塞遗脱》,最后为《赞序》。注者于卷末落款称“崆峒道士邹訢”,是为朱熹化名。朱熹注文之后为黄瑞节附录的朱熹论述及黄氏己说。朱熹自称雠正诸本;除此之外于每节之后随文诠释,为笺注体。其注《赞序》中“故为立法,以传后贤”句,称“立法”应为“立注”转写之误,认为《赞序》或称《魏公赞词》,“其文意,乃是注之后序。”所言颇有见地。朱熹对《参同契》原文也有不解之处,曾坦率承认“其间尚多疑晦,未能尽祛”以为憾。(见此书《赞序》后注)朱熹称赞《参同契》一书“文章极好,是后汉能文者为之。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见《参同契考异序》)可知朱熹不怀疑《参同契》是否为汉代作品。其书注文解说简畅明了,多有可取之处,后世学者颇为推崇,但道士对此书多不以为重。现存明《道藏》(题《周易参同契注》)本、清《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猜你喜欢

  • 曲沃县志

    三十卷。清潘锦修,仇翊道纂。潘锦,福建崇安县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任曲沃知县。《曲沃县志》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全书三十卷,三十门类,分为:卷一建置沿革,卷二星野,卷三疆域,卷四山川,卷

  • 三传三礼字疑

    六卷。附《春秋大全字疑》一卷,《礼记大全字疑》一卷,清吴浩(详见《十三经义疑》)撰。此书因十三经注疏而作。明王鏊《震泽长语》称其时惟汀州版存,而汀州版亦不易见,所流传的只有万历中北监版及毛晋汲古阁版,

  • 古文尚书冤词补正

    一卷。清周春撰。周春字芚兮,号松霭,浙江海宁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岑溪知县。此书首有吴骞的序和周春自序,末有周广业的序。周春此书之作是有感于阎若璩著书攻击《古文尚书》,其后宋鉴、王鸣盛、江声又继之,而

  • 玉函山房辑佚书

    五百九十四种。清马国翰(1794-1857)辑。马国翰,字词溪,号竹吾,山东济南人。道光年间进士,官任石泉、云阳知县、陇州知州。著有《玉函山房诗集》、《夏小正诗自注》等。其《玉函山房辑佚书》是规模巨大

  • 陆放翁年谱

    一卷。清赵翼(见《廿二史札记》)撰。该谱记宋朝陆游。文笔简净,而许多年代考证却不甚精严。可参看钱大昕著述。现有《瓯北诗话》本。

  • 不系舟渔集

    十五卷。《附录》一卷。元陈高(1314-1366)撰。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授庆元路录事。不久即弃官去。往来于闽、浙间。二十七年(1367)浮海过山

  • 图注脉诀附方

    《图注脉诀》四卷,《方》一卷。明张世贤(详见《图注难经》)撰。此书是为世传王叔和《脉诀》所作之图注。又名《图注王叔和脉诀》。王叔和原有《脉经》十卷,为论纂岐伯、华佗等论脉要诀所成。又有《脉诀》一卷,为

  • 书法年纪

    一卷。清郭础撰。郭础生卒年与事迹不详。字石公,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顺德府知府。此书记历代善书之人,自晋代直至清代,但所收过狭,未免挂一漏万。书后附有《古画品》书目。此

  • 毛诗兴体说

    ① 一卷。清林国赓撰。国赓字飏伯,广东番禺县人。光绪甲辰(1904)年进士,曾拜翰林院庶吉士。《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然而以此喻彼的“比”较为明显,而由此及彼的“兴”则比较隐曲。毛传曾

  • 子夏易传

    一卷。清黄婉璚(1804-1830)撰。黄婉璚字葆仪,湖南宁乡人。城步县学训导黄本骐之长女,拔贡浏阳欧阳道济之妻。黄本骐颇能诗,黄氏濡染家学,年十二即习为吟咏。卒后,道济搜其遗稿,请婉璚叔父黄本骥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