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四百十六卷。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周易》用曹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用伪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毛诗》用汉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周礼》、《仪礼》皆用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用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用晋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用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用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用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孝经》用唐玄宗注,邢昺疏。《尔雅》用晋郭璞注、邢昺疏。《孟子》用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南宋以后开始合刻,明有嘉靖、万历刊本,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清阮元据宋本校刻者,号称善本,阮氏并撰《校勘记》,附于各卷之末。中华书局1979年据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为两巨册,是本改正旧本文字讹脱及剪贴错误三百余处,最善亦最方便。

四百十六卷。清阮元(17641849)编。阮元字伯元,号芸台,别号雷圹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任编修、山东浙江学政、兵、礼、户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抚,湖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卒谥文达。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诗文无不涉猎,而尤长于考证。一生以整理、刊刻、收藏图书,振兴学术为己任。主编《石渠宝籍》。抚浙江时,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纂辑《经籍纂诂》,集我国训诂学大成。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汇刻《学海堂经解》一千四百卷,刊刻《皇清经解》、《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十三部儒家经典:《易》、《书》、《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南宋以后刊刻。南宋以前,各经书之注疏分别刊行,至绍熙年间,三山黄唐始将经与注疏合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七字,三百五十二卷。此书刻版至元明间仍保存在南雍,到明正德年间,递有修补。嘉靖年间,闽中御史李元阳据十行宋本重刻《十三经注疏》,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这就是闽本。明万历间,又据闽本翻刻于北监,行款与闽本同,全书三百三十三卷。这就是所谓北监本。崇祯时汲古阁毛晋根据北监本翻刻,全书三百三十四卷。这就是汲古阁本。此本讹误甚多,校刊不精。清乾隆初,官刻武英殿本是根据北监本所刻。刊刻时增加了句读。阮元根据家藏的宋十行本“十一经注疏”,补入北宋苏州所刻《仪礼》、《尔雅》单疏本,并以黄丕烈所藏单疏《仪礼》、《尔雅》二经及胡稷购得之“十一经”详加校勘后刊刻,于是宋本《十三经注疏》又行于世。阮刻本号为善本。《十三经注疏》目录: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六十二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二十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十卷。建国前,有世界书局刊行阮本缩印本。1980年,中华书局以世界书局缩印本为底本,重加校刊整理,缩印为两巨册发行。并配合此书印行叶绍钧《十三经索引》(重订本)。

猜你喜欢

  • 史记探源

    八卷。清崔适撰。崔适(1852-1924),字怀瑾,一字觯甫。浙江吴兴人,初受学于俞樾,治校勘训诂之学。后来受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影响,专门研究今文经学,成为近代今文经学的代表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

  • 六臣注文选

    六十卷。唐李善(约630-689)等撰。李善,江都(今属江苏)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但不善治文,故人称为“书簏”。曾流放姚州,后遇赦还,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

  • 说学斋经说

    一卷。清叶凤毛(生卒年不详)。撰。凤毛字超宗,号恒斋,叶映榴之孙,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以荫授内阁中书,迁典籍。工书画,兼善古文、诗、词。享年七十二岁。除本书外,还著有《说学斋诗文集》、《内阁小识

  • 易纬坤灵图

    “坤灵图”一作《灵图》。《易纬》之一。已佚。撰者不详。孙珏说此书配《乾凿度》名篇。马氏《经籍考》著录一卷。仅存论乾、无妄、大畜卦辞及史注所引“日月连璧”数语。缺漏散佚颇多。辑本有《四库全书》本、聚珍版

  • 宁远县志

    ①十卷。清曾钰纂修。曾钰,字石友,福建惠安人,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任宁远县知县。宁远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年间,迄清康熙年间曾两修,乾隆年间再修。曾钰任县令后,认为志又已六十年未修,亟应再辑。其自为

  • 梦泽集

    二十三卷。明王廷陈(约1531年前后再世)撰。王廷陈,字稚钦,湖北黄冈人。生卒年不详。幼好弄,颖慧绝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选庶吉士,官至裕州知州。廷陈才高,诗文重当世,一时才士鲜能过之。著有

  • 桐阴书屋集

    二卷。清朱崇勋(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朱崇勋字彝存,号怡园。历城(今山东省历城)人,生卒年均不详。著有《桐阴书屋集》。此集凡2卷。其诗沿新城末派,清脱有余而深厚不足。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加以

  • 元明杂剧

    二十七卷。编者不详。此集边栏不一,板心凌乱,剧本编次无序,当非成书于一时,或为书商汇集散卷而成。集中共收元、明人杂剧二十七种。其中元人杂剧十九种,为乔吉三种,曰《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白

  • 存轩集

    无卷数。明赵友同(1364-1418)撰。友同,字彦如(一作字彦和),浙江浦江人,后徙居长洲。少专心好学,曾拜宋濂、戴良为师。明洪武末官华亭训导,永乐初考满当迁,由姚广孝推荐授太医院御医。参与修纂《永

  • 诗余图谱

    三卷。《附录》二卷。明张綖辑。綖字世文,一作世昌,号南湖,江苏高邮人。生卒年皆不详。正德八年(1513)举人,八次会试皆不第。后谒选武昌通判。有《杜诗通》,已著录。是编取宋人歌词,择声调合节者一百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