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刘宾客文集

刘宾客文集

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刘禹锡(公元772-842)撰。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制举。贞元十一年(795),登吏部取进士科,授太子校书。诗人、散文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卒后赠户部尚书。永贞元年(805)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司马,是史称“八司马”之一。他自幼聪敏好学,博学多才,精通医药学,擅长书法,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散文创作和哲学思想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诗在唐代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极为服膺。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明杨慎说:“元初以后,诗人全集之少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大和五年(831)十月,文宗派他去担任苏州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他到任后,深入民间,询访疾苦,了解灾情,申报朝廷。在获得朝廷同意后,开仓赈饥,并宣布免除赋税徭役。这两条措施,使人们安定下来,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著有《刘禹锡集》、《刘宾客诗集》、《传言方》等。刘禹锡推崇杜甫诗,曾自称“鄙夫之言”,有愧于杜公”(《云溪友汶·中山海》)。其亦重视民歌,是受到屈原启发,学习写《竹枝词》则是受到杜甫的启发。其艺术思想讲究精炼,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其艺术风格是:取境优美、精炼含蓄、流畅自然。柳宗元说:“文隽后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刘禹锡的诗文艺术价值,在于经受住时间考验,他的诗文,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特别是他学习民歌、探索诗歌发展方向的精神,对今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后来不同朝代,不同诗人、文学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刘宾客文集》又名《刘梦得文集》、《中山集》,据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原本四十卷,宋初散佚了十卷。宋敏求搜集刘禹锡的遗文遗诗,辑为《外集》十卷。但《外集》所搜罗的作品中,无皮日休所见到的“回文、离合、双声、迭韵”等“杂体诗”,亦无赵明诚所见到的《唐殿中侍御史韦翃墓志》,目前所见到的三个宋刻本是:一是,清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莽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编次是先赋,次文,后诗,与《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本相合。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最完备的本子是《刘禹锡集》,是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朱征结一庐《剩余丛书》本为底本,又参以其他版本点校本。

猜你喜欢

  • 澹宜书屋诗草

    二卷。清高凤楼撰。高凤楼,生卒年不详,字五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高崇文之次女,高凤阁之妹。翰林院侍读学士胡敬之妻。清代诗人。此书前有黄履所作序言,书后有其兄的儿子高学沅所写跋语。刊于道光二十七年(

  • 宋百家诗存

    二十八卷。清曹庭栋(1699-1785)编。曹庭栋生平见《易准》辞目。此书所编皆《宋诗钞》缺漏者,“选刻两宋诗人遗集以广诸选本所未及”(《自序》)。所选共一百家,始于魏野《东观集》,终于僧斯值《采芝集

  • 何氏公羊解诂三十论

    三卷。清廖平(详见《四益易说》)撰。他在写了《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后,想改注《春秋公羊传》。他认为,清代学者刘逢禄《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所言多为小节,而且间或引据其他二传以乱何休之义。因此他综括何休《

  • 永泰县志

    十二卷,民国金章修,王绍沂等纂。金章,民国时任永泰县知县。邑志首修于明万历,再修于清乾隆。金章任县令后,于民国六年(1917)五月设局修志,中虽经变故,但一直坚持不懈,于民国九年(1920)一月完成此

  • 游石门记

    一卷。清罗泽南撰。罗泽南,参见《游天井峰记条》。道光二十一年(1841),罗泽南寄居洲上,冬日偕诸生游石门。由山北登其山,多蟂岩恶石,荆刺野草,令人心悸目骇,欲返回,有山人相告:山麓有岩,幽邃可探。乃

  • 毛诗说

    ① 四卷。清庄存与(1719-1788)撰。存与字方耕,号养怡,乾隆十年(174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侍郎。生平通六经、律吕之学,为清代今文经学之开创者,常州学派之始祖。其学《易》尊朱熹,治

  • 校正孔氏《大戴礼补注》

    十三卷。王树楠(1851-1936)撰。王树楠,字晋卿,号陶庐老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四川等省知县多年,官至新疆布政使;对文字训诂、新疆图志、欧西历史,均有研究。青年时曾好骈体文,后力攻

  • 松臞集

    二十八卷。明曾鹤龄(1383-1441)撰。曾鹤龄,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坡,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第一,授修撰。正统三年(1438)与修实录,进侍讲学士,为当时著名文章

  • 尚书读记

    一卷。清阎循观(1724-1768)撰。循观字怀庭,号伊蒿。昌乐(今属山东省)人。清代学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授吏部考功司额外主事。初好佛,后读宋儒之书,乃一尊程朱之学。曾与潍县韩梦周讲学

  • 佛祖统纪

    五十四卷。宋僧志磐(生卒年不详)撰。志磐号大石,天台宗僧人,尝住四明(今浙江鄞县)福泉寺及东湖月波山。不详其身世及生平事迹,只知志磐僧学识颇丰,幼年从儒者袁机受学,后出家学禅。除著述本书外,还写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