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

三卷。公孙龙(约前325-前248)撰。公孙龙,战国时期赵人。公元前284年,他曾以游学者的身份到过燕国,劝燕昭王息兵。公元前257年在赵国见过赵惠王、邹衍、孔穿诸人,可见他与邹衍、庄周为同时代人。公孙龙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形成。社会制度的变革,反映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孙龙是其中主要的一家,在《汉书·艺文志》记录的“九流”中属名家。自汉代以来,这部书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东汉史学家班固修《汉书·艺文志》时记载,“《公孙龙子》十四篇”。《隋书·经籍志》在各名家类中无《公孙龙子》,但在道家类中著录有《守白论》一卷,《守白论》即《公孙龙子》。《旧唐书》记载:“《公孙龙子》三卷”。宋时仅有六篇,流传至今。关于《公孙龙子》真伪的问题,历史上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公孙龙子》全是伪书。这种见解是清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提出的。第二种意见认为,现存《公孙龙子》有部分是伪书,持这种意见者有顾实、刘汝霖和郭沫若等。顾实在《汉书艺文志讲疏》中说:“首篇《迹府》疑非原书。”第三种意见认为《公孙龙子》全系真书。持这种意见的有王琯、栾调甫等人。《公孙龙子》一书中的思想内容,大部分是关于逻辑和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他的思想在某些问题上有其合理的东西,尤其是在“名实”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但就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则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公孙龙的学说虽属诡辩,但都是先秦名辩思潮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孙龙子》问世之后,为其作注释者很多,最早为其作注的人是唐代贾大隐和陈嗣古,但这两部注解已经佚失。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宋谢命深注的三卷本,也是流传最广的注本。谢注本曾在宋代刻印,明朝时又有梁杰刻本。明万历六年(1578)吉藩崇德书院刻《二十家子书》本,为一卷。明万历中刻《子汇》本,亦一卷。清嘉庆中海虞张氏刻《墨海金壶》本,皆一卷。清道光十三年(1833)王氏棠荫馆刻《二十二子全书》本,亦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亦一卷。此外,为其注释的还有:《公孙龙子注》,三卷,明傅山撰,清刻《霜红龛外编》。《公孙龙子》一卷,明杨慎评注,明天启五年(1625)张氏横秋阁刻《先秦五子书》本。《公孙龙子札迻》,清孙诒让撰,通行《诸子札迻本》。《公孙龙子》三卷,清严可均辑校,民国间中国书店排印。《公孙龙子释》,金受申撰,民国九年(1920)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公孙龙子评注》,庞朴撰,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

  • 周易互体卦变考

    一卷。清任云倬撰。此书分旁通、反复、上下易三项,对易象中的互体、卦变及阴阳消息、当位不当位等都条分件系,并证之以卦爻进行疏证。按旁通义例,本出自虞翻,并非六十四卦都可以旁通。上下易和反复,也不能同旁通

  • 宋史纪事本末

    一〇九卷。陈邦瞻撰。陈邦瞻(?-1623年),字德远,高安(今属江西省)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后出为浙江参政,擢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分理彰德诸府,又为两广巡

  • 中庸讲义

    二卷。清朱用纯(详见《大学讲义》)撰。是书首有自序。前半部申发“中”字义居多,后半部阐明“诚”字义居多。而“中”与“诚”都本于天,见于吾心。故要保此“中”,必须戒惧慎独。“诚”是实理,以实心而实此实理

  • 来复堂集

    二十五卷。明曾维纶(约1595年前后在世,)撰。曾维纶字惇吾,江西乐安人。生卒不详。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官至嘉兴府同知。著有《来复堂集》。此集二十五卷,前有万历十五年(1587年)黄洪宪序,称

  •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一卷。东晋佚名译《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因书用阿育王事为喻,故命经名。旨在取故事十二则以证嘉言。首言人护经法,如母护子;次言近贤成智,近愚益惑;再次言与善师值得免众苦,与恶师值,则习恶事不离众祸;再言

  • 经义文要

    十卷。清李元春辑。首有李氏自序,称“以文明经,犹之以经明道。汉人训诂不言文,自是文之一体。唐宋以后文不尽说经,而说经之文贵”。又说“汉魏时郑王便分门户,至宋每翻旧说,近则又多遵汉以斥宋。不敢以私见分左

  • 尚书商谊

    三卷。王树楠撰。王树楠(1859——1936年)字晋卿,号陶庐老人,近代学者,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至新疆布政使。清亡入民国后,曾参加编修《清史稿》,著有《陶庐文集》等。在“自序”中

  • 陔余杂著

    一卷。清陆春官(生平不详)撰。是书汇录春官平生著作,内容包括论说、奏议、书信、语录、言论,十分广泛。版本有民国三年至五年(1914-1916)间上元蒋氏慎修书屋排印《金陵丛书》本,《清史稿艺文志补编》

  • 乐书孤存

    十二卷。朝鲜丁若镛撰。若镛有《易学绪言》凡十三卷,其生平事迹见该条。此《乐书孤存》收于其《与犹堂集》中,即第106卷至117卷。据其自序,知此书系作者居于茶山时口传,门人李笔受之。该书就声律之制作、异

  • 向若水先生遗稿

    六卷。明水佳胤(?-1651年)撰。佳胤,字启明,号向若,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天启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主客司主事,后召用尚宝寺丞,以衰病不赴,顺治八年(1651)卒于家中。该编是康熙年间孙宝璐所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