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典章

元典章

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代政书。不署撰人姓名。在元成宗时期,曾规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统以来的律会条文,并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吏遵循的依据。至英宗时,又加以续辑。《元典章》就是这样一种地方胥吏记抄法会全书的分类汇编。全书正集六十卷,辑中统元年(1260)至延珰七年(1320)间的各项敕旨条令和有关案例,其大纲分为十类:诏令一卷,圣政二卷,朝纲一卷,台纲二卷,吏部八卷,户部十三卷,礼部六卷,兵部五卷,刑部十九卷,工部三卷。纲下设目,如吏部有官制、职制、吏制、公规等四目。目下又分若干子目,如户部、田宅目下分官田、民田、荒田、房屋、家财、典卖、种田等七条子目。子目下列举条格事例。续辑为《新集至治条例》,其大纲分为国典、朝纲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共为八类,不分卷,记事至至治二年(1322)止。续辑因随事主名,故具体分法与前集不尽相同。《元典章》在清代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四库提要》的撰者认为它“体例瞀乱,漫无端绪”,以及“乃吏胥抄记之条格,不可以资考证”(《四库提要》卷八十三)。仅将其列于《四库全书》“存目”类中。实际上,由于《元典章》全部内容都由元代的原始文牍资料辑成,较其它经过删减、润饰的史料著作更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面貌,它的价值远在一般概括综述型的史书之上,因此,《元典章》在今天已被公认为研究元代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元典章》虽是一部法令文书的汇编,但它的内容却涉及到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吏部各卷中,集中反映了元代的官僚制度,各类官吏的职称、品级、职责、任免、升迁、考核,各种规则,以及文牍的程式,在这里都有详尽的资料可查。户部各卷中,集中而详细地反映了当时的地产、土地买卖、租佃等有关土地关系的资料,是研究元代封建制度的重要文献。礼部各卷反映了元代的教育、宗教等情况。兵部各卷集中反映了元代的军役、军器、驿站和颇具元代特征的奥鲁等制度。刑部各卷收有大量元代司法制度的资料,从里面所记载的统治阶级对人民的种种防范和镇压,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可以反映出有元一代自始至终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的情况;而对于贪官污吏横行不法的处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元朝统治阶级的腐败。工部各卷中,记载了手工业、市舶等情况,生动地反映了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许多细节。所有这些典章和案例都记载得十分详尽,许多材料都是《元史》所没有或比《元史》更加丰富,可以补《元史》之不足。《元典章》较一般的汉文史料难读,它不是普通的古汉语,而是将蒙古文机械地译成汉文。其特点是语汇是当时的汉语口语,而语法却是蒙古式的。另外,还有许多硬译的蒙古词语,如“根脚”(家世)、“勾当”(公务)、“肚皮”(贿赂)等。还有一些俗语,如“推调”(借故)、“敲了”(处死)等。该书比较流行的版本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即沈刻本。沈刻本刻印虽精,但谬误甚多。民国年间,在北平故宫发现了元刻本,1931年,陈垣据此并参照其他几种本子校勘沈刻本《元典章》,校正沈刻本乖误、脱衍、颠倒、妄改之处一万二千余条,写成《沈刻元典章校本》十卷和《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励耘书屋丛刻》)。前者为人们阅读沈刻本《元典章》提供了方便条件,后者成为我国校勘学史上带有总结性的著作。1972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了元刻本《元典章》,为目前最佳本。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对《元典章》非常重视,曾组织专门的《元典章》研究班,并出版了岩村忍、田中谦二的校本《元典章·刑部》,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蹇斋琐缀录

    八卷。明尹直(详见《明良交泰录》)撰。此书所载皆明代掌故,尤其是对内阁中官宦罢陟,恩怨报复等事记载颇详。此书仅清《钦定续通考》、《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存目。版本除《四库全书》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

  • 益雅堂丛书

    四集,二十种,八十六卷。清傅世珣(见《玲珑山馆丛书》)编。丛书所收多为小学、训诂方面的著作,共分四集。第一集收清翟灏《尔雅补郭》二卷、宋陆佃《埤雅》二十卷等,共五种。第二集收清钱树棠《说文通论》一卷等

  • 皇侃论语义疏参订

    十卷。清吴骞(1733-1813)撰。骞字兔床,号槎客,浙江海宁人。诸生。皇侃《论语义疏》乾隆间由日本传入中土。浙江布政使王亶望首先刊行。鲍氏知其不足又刊之。不久又由日本传入《孟子七经考异补遗》一书,

  • 困学斋诗录一册

    不分卷。清钮承棨(1842-1892)撰。钮承棨字莲嗣,一字稚黄。浙江乌程(今吴兴)人。诸生。天性笃厚,事亲以孝闻。祖父钮福保,道光十八年(1838)状元。钮承棨,年十六即工诗。德清戴望见其所作,以山

  • 五百四峰堂诗钞

    二十五卷。清黎简(1748-1799)撰。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又号石鼎道士,广东顺德人。诸生。乾隆间拔贡,终生未仕。擅画山水,苍润似吴镇,淡远近倪瓒。又能诗词,刻意炼句,十岁即能诗。李文藻令潮阳,见而

  • 击壤集

    二十卷。宋邵雍(1011-1077)撰。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后迁居共城(今河北辉县)。一生未仕,以操行学识为世人敬慕。三十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百源上,人称“百源先生”

  • 博山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富申修,田士麟纂。富申,长白人,乾隆十八年(1753)任博山县知县。田士麟,山东曹州人,博山县儒学训导。博山,汉属莱芜县,隋属淄川县,金为益都县颜神镇,清雍正时始置博山县,属青州。富申

  • 中论

    二卷。东汉徐干(171-218)撰。徐干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西)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任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中郎将文学。是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六卷。《崇文总目》亦作六卷。今存二卷,二

  • 耕烟草堂诗钞

    二卷。清平畴(生卒年不详)撰。平畴,字种瑶,山阴(浙江绍兴)人。官历江西候补县丞。平畴工诗擅画,集中七古突兀瑰奇,如天风海雨,声势夺人,七律有佳句而少佳篇。如:“扉底泥香芳草远、笠边雨细杏花开。”抒躬

  • 蕉廊脞录

    八卷。清吴庆坻(生卒年不详)撰。庆坻,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编乃吴氏与世贤士大夫交游,涉世历俗,网罗旧文,随笔杂录之文,刘承轩分类校注而成。共分八卷,即国闻、里乘、忠义、经籍、金石、书画、嘉言并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