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佛教初学课本

佛教初学课本

一卷。清代居士杨文会(1837-1911)撰。杨文会,号仙山,安徽石埭县人。生逢清朝末年,经历过因太平天国运动的辗转迁移。面对时局的动荡,杨文会却专心学习音韵、历数、天文、地理、黄、老、庄、列等学问,以图济世拯民。后因得见深通佛学的王梅叔等人,加之他因病期间研究《大乘起信论》、《楞严经》,从而增强了他对佛经钻研的兴趣。杨文会的佛学思想,尤重视净土法门。他推崇明末四大师(莲池、紫柏、憨山、澫益),对佛学各宗及内外学说,带有浓厚的调和色彩。他常常表示“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他独尊贤首,对接近他的学人则因材施教。杨文会宏扬佛学四十年,对中国近代佛学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佛教的弘扬,主要事迹有:第一,设立金陵刻经处,募款重刻藏经。第二,举办学校,培养弘法人材。于金陵刻经处设立祇洹精舍,招收僧俗学生十余人,由他亲自主讲佛学。他还创办了佛学研究会。第三,笔耕著书,传教后学。他的著作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并《注》各一卷,《十宗略说》一卷,《阴符》、《道德》、《庄》、《列》四经发隐各一卷,《论语》、《孟子》发隐各一卷,《等不等观杂录》八卷,《观经略论》一卷,《阐教编》一卷,均刻版印行。所著《佛教初学课本》一书,为佛学教科书,也是杨文会开办学校教育的佛学启蒙读物。该书以简炼的文笔,深入浅出的内容,阐述了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义和义理。并附有《注》一书,作为课本辅助材料,以资初学。该课本发挥了很好的启蒙作用。现见载版本有《清史·艺文志补编》。

猜你喜欢

  • 四书条辨

    六卷。清袁秉亮编辑。秉亮字柳溪,江苏武进(今同)人。是书首有秉亮自序,称“凡遇注说,互有异同,以及考证之后先错出者,则摘录之,以备采择,间出己意,折衷一说”。书中就一章一节一句至一二字,反复辨解,大都

  • 华严经文义记

    一卷。北齐释灵裕(?-605)撰。释灵裕,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阳(今属河北省境内)人。身世生平不甚详。出家入寺后,钻研华严宗义。终身事佛奉法,有“裕菩萨”之称。曾担任宝山寺集记,由此开始笔耕。先后撰有《

  • 话山草堂词抄

    一卷。清沈道宽(生卒年未详)撰。沈道宽有《论语比》。此其词集,共收词一百三十阕。慢词居三分之二,多用屯田、清真、白石之调,但并不宗主一家。有光绪三年(1877)刊本。

  • 大金德运图说

    一卷。金尚书省臣汇集当时议论德运的案牍文件。据《金史》载,金初色尚白,章宗泰和二年(1202)十一月,更定德运为土,腊月辰诏告天下。至宣宗贞绣二年(1214)正月,宣宗命有司复议本朝德运。此书所载即其

  • 思补斋自订年谱

    一卷。清徐广缙(1797-1870)自撰。广缙字仲升,河南鹿邑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历任编修、御史、陕西榆林府知府、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官。因武昌被太平军攻克,被革职。此谱自记至同治七年

  • 宋子

    一卷。旧题周宋钘(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宋钘,战国时宋人。据史料记载,宋钘或作宋,或作宋荣子,与孟子、尹文、彭蒙、慎到同时。《汉书·艺文志》于小说家类著录《宋子》十八篇,注称“孙卿道宋子,其言黄

  • 本事词

    二卷。清叶申芗(生卒年未详)辑。叶申芗著有《闽词抄》。本编乃模仿孟棨《本事诗》的体例,专门记载有关词作的本事。上卷记唐、五代、北宋事,自白居易为吴二娘制〔长相思〕始,以僧仲殊咏投牒妇人〔踏莎行〕止。下

  • 汶志纪略

    四卷,清李锡书纂修。李锡书,字见奄,山西静乐人,乾隆进士,凡三任其地,卓有政声。所著有河洛图说二种。《汶志纪略》嘉庆十年(1805)刻本。共四卷,分为:卷一,疆域、建置、城邑、关隘。卷二,赋役、权法、

  • 锡山先哲丛刊

    三辑,十二种,四十五卷。民国侯鸿鉴等编。侯鸿鉴字保三,江苏无锡人。参与编辑的尚有俞复、陶守恒及刘书勉等人。是书专收无锡先贤遗著及有关无锡之著述。第一辑收四种:明佚名《无锡县志》四卷、清吴钺集录民国刘继

  • 说文引经考证

    八卷。清陈瑑撰。参见《说文举例》。此书是研究《说文》引经文字同异之作,陈氏自序云:“学者通经必先识字,不有《说文》,何从究《苍》《雅》之遗文、篆籀之微旨哉?顾《说文》之存于今者,误戾脱落,窜入改易,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