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佚礼扶微

佚礼扶微

五卷。清丁晏撰。丁晏(1793-1875)字柘堂,江苏山阳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平生精研经学训诂,笃好郑学。辑《禹贡集解》三卷,对《诗经》之郑笺、“三礼”之郑注研究尤深,认为孔疏曲解郑学,因之考证群书撰《毛郑诗解》四卷、《三礼释注》八卷。丁晏治经学不掊击宋儒,认为汉学、宋学之分是门户之见,汉儒重训诂、宋儒重析理正可互补。平生著述四十七种,计一百三十六卷。《佚礼扶微》是整理古代逸礼的专书。作者认为:王应麟著《困学纪闻》举逸礼篇目,将不是逸礼的当作逸礼;吴澄著《仪礼逸经》则又将真正的逸礼不当成逸礼。因之编成此书。此书按佚经、佚记、佚文、附录、补遗的顺序排列。该书逸礼的搜集范围包括先秦诸子、汉儒论著、乃至宋人著述。态度很审慎,如《说文》田部字明确引自《鲁郊礼》就记载下来,而鸟部鶾字《说文》仅称“鲁郊”就不予收取。但偶尔也有些失误,如引《荀子·大略》文:“《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此处,“礼云礼云”之后实非《聘礼志》之语而是荀子自己的话。同时,个别地方辑逸礼竟将宋人语辑进“附录”中也似乎不妥。此外书中有不少个人的看法,如:“中霤礼”是祀土神的,《王制》不是汉文帝时博士所作,《明堂位》、《月令》不止《礼记》所传《月令》,又论《大戴礼记》是西京名儒通用并非假托等等,考证详明。又其书卷首“佚经”下引《论衡·正说篇》“宣帝时河内女子得逸礼一篇。”以阐明旧说“逸礼”三十九篇、四十篇的明相异而实相合,尤为独到。总之,该书搜求逸礼范围之广、考据之精、见解之新足可称礼学名著。世传《南菁书院丛书》本。

猜你喜欢

  • 三略直解

    三卷。明刘寅撰。刘寅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其所注之书皆名《直解》,《尉缭子直解》已著录,此又其所注书之一种。今本《三略直解》分上、中、下三卷。卷上首有一段文字叙《三略》作者及授受源流,谓《三略》本太公书,

  • 孙子十家注

    十三卷。宋吉天保辑,清孙星衍、吴人骥校。吉天保字里不详。《孙子》一卷十三篇已有著录。《孙子》注本据《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诸家书目记载极多。然今传世宋以前注家寥寥。

  • 粤匪纪略

    ①一卷。清姚宪之(?-约1857)撰。姚宪之字涤山,浙江余杭(今临平镇)人,由监生报捐官山东长清县丞。咸丰三年(1853)升宁阳知县。这正是太平军北伐进入直隶,接着北伐援军义进入山东的时候。他根据《黄

  • 春秋一得

    一卷。清阎循观(详见《尚书读记》)撰。此书重在阐发孔子笔削《春秋》之意,对胡安国的某些说法有所驳正,持论尚称平允明白;但全书仅八十八条,大约系未完成之作。乾隆三十八年(1773)树滋堂精刊本。《西涧草

  • 说文新附通正

    四卷。近代邵灉祥(其生平未详)撰。灉祥为广东电白人。是编专考《说文》中的新附诸字。据钮树玉《说文新附考》《续考》、钱大昭《说文新补新附考证》、毛际盛《说文新附通谊》、郑珍《说文新附考》,参以惠栋《读说

  • 玉山集

    六卷。清周馥(约1913前后在世)撰。生卒年未详。周馥,字玉山,安徽建德人。生卒年不详。诸生。官至两广总督。是集有文集二卷,诗集四卷。文集卷一《兴学论》、《儒释辨》、《格致说》诸篇,探源立论,见道之言

  • 八刘唐人诗集

    八卷。清刘云份(生卒年不详)编纂。刘云份淮阴(今江苏淮阴县)人。此集为唐诗合集。共八卷。集前,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李翰照序。据称刘云份曾有《十三唐人诗》,又辑为此本。此集专选唐代诗人中刘姓八家之

  • 大别山志

    十卷。清胡凤丹撰。胡凤丹,著有《黄鹄山志》等。《大别山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共十卷。艺文则占六卷。兹篇详考古称之大别山于今之何处。古大别山在今何处,历来众说不同。《尚书》禹贡曰,内方至于大别

  • 何劭公论语义

    一卷。清俞樾(详见《论语郑义》)撰。樾认为何劭公《论语注》亡佚已久,凡拾遗补缺者,只以《春秋》说《论语》而对何注无征。樾乃取《公羊解诂》中引《论语》处以存何义。是书与樾所撰的《论语郑义》体例相同,但所

  • 孟子拾遗

    一卷。清胡清瑞(详见《论语赘说》)撰。是书大抵皆斥程朱的名尊孔子而实背孔子,取郑注及本书以相申发阐明,谓:“以经诂经,或冀谬不千里耳。”以为《孟子》一书于汉唐时只是传不是经,盖儒者徒托空谈,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