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仪

书仪

十卷,宋司马光(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后人称司马温公,陕州夏县涑水乡(现属山西夏县)人,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宝元时进士。治平三年(1066),献所撰修《通志》八卷,准自辟官属,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因反王安石变法,居洛阳十五年,撰《资治通鉴》,为史学经典。他虽在野,却操纵旧派,成为首领,故人称“真宰相”、“司马相公”。哲宗时,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恢复熙宁以前旧制,为相仅八个月,卒于病,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创立涑水学派。平生著述颇丰,除《书仪》外,还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亦称《温国文正公文集》)、《通鉴考异》、《稽左录》、《家范》、《独乐园集》。宋以前以《书仪》为名研究《仪礼》者较多,司马光《书仪》之名,沿用旧称。《书仪》反对王安石“新学”,尽力尊崇郑玄注,不但对郑注之误少有驳正,并进行附会,不免显牵强。然全书诠释古礼非常详细,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及《家礼》相比,更为详确。朱熹评其“《祭礼》只是于温公《书仪》内少增损,”又说“二程与横渠(张载)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所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颇为准确。《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礼家之典型”亦不为过。司马光《书仪》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陈详道《礼书》代表了宋礼学研究之最高水平。版本有宋绍熙三年(1192)刊本、明刊本、学津讨源本、广东刊本、日本芳春楼刊本、清雍正元年(1723)汪亮采影宋刊本、同治七年(1868)江苏局刊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猜你喜欢

  • 陆氏世史钞

    六卷。明陆浚源撰。浚源字号不详,平湖(今属浙江)人。生卒事迹不详。自称陆贽二十九世孙。该书专记历史上陆姓之人事迹,并作为谱谍,考述世系。采陆氏人名见于正史者,共计120人。各录其史书本传,汇为一编。寓

  • 周晋琦遗著三种

    三卷。清周曾锦(生卒年不详。)撰。周曾锦字晋琦,号卧庐,江苏南通人。举人。二十籍于庠。旋以优行贡成均,试京兆不第。旋里以诗奕自娱。所造益邃。性简默,多深思。卒时年仅三十八。遗著三种。首《藏天室诗》,次

  • 五代会要

    三十卷。五代王溥(详见《唐会要》)撰。王溥乃五代后汉进士出身,做过秘书郎,后周时做到中书侍郎、平章事、右仆射,故详于五代见闻。在本书中,他根据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0年诸朝实录及旧事传

  • 尚书涉传

    四卷。清戴祖启撰。本书卷首有朱珪的序,书后有其门弟子的跋。书名为“涉传”,是取《史记》涉《尚书》以教之意。此书专门注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仍缺《益稷》、《顾命》、《康王之诰》三篇。所采多马融、郑玄、

  • 皇清经解分经合纂

    二百一十三卷。无纂者名氏。首有孙廷翰序,称纂者为船山主人。其书以十三经为纲领,而把大戴礼独立于三礼之外,把春秋经独立于三传之外。其《日知录》《养新录》等,不说全经,只有单文只句的,则以每经的字句为纲领

  • 洨滨集

    十卷。《附录》二卷。明蔡叆(约1543前后在世)撰。蔡叆生平详见《洨滨语录》条。是集为蔡叆诗文集。为其门人李登云所编。凡十卷。文六卷,诗四卷。铭赞之类附于诗末。附录二卷,则为其友人赠答与门人称颂之作,

  • 本事方

    见《类证普济本事方》。

  • 论语马氏注

    一卷。东汉马融(79-166)撰。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官至南郡太守。其所著主要是为经学作训解,所注的书有:《孝经》、《论语》、《毛诗》、《周易》、《三礼》、

  • 北山集

    三十卷。宋郑刚中(1088-1154)撰。郑刚中,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县)人。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颇有政绩,威震境内。初曾为秦桧所荐,后秦桧对其在蜀专擅不满,罢谪桂阳军居住,再谪

  • 词林纪事

    二十二卷。清张宗橚(1705-约1775)辑。张宗橚字泳川,号思岩,海盐(今属浙江省)人。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5),约卒于乾隆四十年(1775)。张氏为海盐世家,代有闻人。其兄张宗楠辑有王士祯《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