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传信录
六卷。徐葆光撰。徐葆光,字澄。吴江(今江苏)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帝册封琉球国世子尚贞为国王。诏命正使臣翰林院检讨海宝,副使臣翰林院编修徐葆光至其邦行封中山王礼。此书为康熙五十九年(1720)二月,徐葆光自琉球返国后奉上。书为六卷。书首有封舟图,针路(航路)图。针盘图及定更(定海中行船里数)用的琉璃漏图。并记有赴琉球国的海行日记,及其国的风俗、月令、物产、岛屿情况等内容。记述颇为详细。
六卷。徐葆光撰。徐葆光,字澄。吴江(今江苏)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帝册封琉球国世子尚贞为国王。诏命正使臣翰林院检讨海宝,副使臣翰林院编修徐葆光至其邦行封中山王礼。此书为康熙五十九年(1720)二月,徐葆光自琉球返国后奉上。书为六卷。书首有封舟图,针路(航路)图。针盘图及定更(定海中行船里数)用的琉璃漏图。并记有赴琉球国的海行日记,及其国的风俗、月令、物产、岛屿情况等内容。记述颇为详细。
二卷。清曾国藩(1811-1872)选编。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礼部右侍郎等职,系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有《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是曾国藩在编辑《经史百家
一卷。清缪敬持(生卒年不详)撰。敬持江苏江阴人。明朝天启年间,宦官把持朝政,东林党诸多俊杰被难。其后人辑有《同难录》,桐城左氏刻之。康熙七年(1668年),敬持订补其缺,重新刻印。现有江阴耕学草堂重刊
十四册。明文震孟(生卒年不详)撰。震孟字文起,长洲(今苏州市)人,天启殿试第一,官至内阁大学士。著有《姑苏名贤小记》等书。《明史》有传。该记为震孟手稿,存万历三十年(1602年)至三十五年、天启二年(
十卷。补遗 一卷。明周婴(生卒年不详)撰。周婴,字方叔,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以贡入京,特授上犹县知县。此书共十卷,又补遗一卷,广征博引,纠正群书及其注疏的讹误,共四十家。每
二卷。清代奕赓撰。此书记载内容除了清廷遗事、琐谈外,主要以记载清代朝政公规、章服制度、礼贤下士的事例、会典、通礼等为主,书约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书中考证较为详尽,是了解清宫廷生活、朝政始末等
一百五十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清代中叶,清高宗敕令修撰了许多大书,大名鼎鼎的《四库全书》、三通馆的设立和《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志》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即是当时
十卷。明慎懋官(生卒年不详)撰。慎懋官,字汝学,湖州(今属浙江省)人。此书有“花木考”六卷、“鸟兽考”一卷、“珍玩考”一卷、“续考”二卷。体例芜杂,或剽取旧说,或参以己语,或标出典,或不标出典,真伪杂
一卷。撰者不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不知何人。跋语称:大父国史在馆阁久,多识前辈,著《馆秘录》、《曝书记》,与此而三。兵火散失,近得此书于曾仲存家。末题朝奉大夫暐,亦不著姓。”《宋史艺文志》子
二卷。清曾燠(1760-1831)撰。曾燠,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两淮监运使。曾燠工诗文,诗精转华妙,文仿六朝初唐。著有《赏雨茅屋诗集》、《赏雨茅屋外集》,即《骈体文》、《国朝
一卷,明廖纪撰。廖纪事详《大学管窥》。此书将《中庸》分为二十五段,与朱熹《中庸章句》相同的仅十四段,余皆不同。比如以“中庸其至矣乎”以下二章为第三段,以“道其不行矣夫”二章为第四段,以“人皆曰子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