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七经精义注疏综要

七经精义注疏综要

四卷。清无名氏撰。按此书不署撰人,亦无序跋,因此作者、年月皆不可考。观其文字,颇多丹铅涂乙,大概还是未定稿本。全书四卷,分门别类,总类书于首页,卷内每门之下又刊细目,取杂考体。其考证多关七经的史地典制,颇为精审。检各家书目,均无此书,仅武林丁氏藏书中有《七经精义》,残存三、四卷,武林黄淦所著,嘉庆十三年刻本。但其书名并无“注疏综要”字,与此书亦异。此书卷一分天文、时令、地域、伦常、君德、治道六类,每类又各十余条。卷二分官制、民籍、田制、贡赋、学校、武备、刑法等七门。卷三为礼仪、冠礼、婚礼、祭礼、朝觐、聘问、会盟、飨食、射礼等。卷四为乐律,儒术、工技、宫室、器用、珍宝、车旗、衣服、饮食等。其中考证精核,可以发明经术及史地的,如《治历以置闰为急》、《关市城郭附讥征考》、《四镇五岳考》、《济漯考》、《三江考》、《淇澳二水名考》、《命名考》、《赐命考》、《侯国官制考》、《周礼无公孤之官说》、《论语太宰系吴考》、《三代授田考》、《经界即阡陌考》、《水利成均说》、《辟雍泮宫考》、《侯国学制考》、《天子视学有四考》、《冠礼婚礼总考》、《左传两社考》、《社稷考》、《望祀考》、《鲁禘考》、《三傩考》、《会同考》、《弓矢源流八佾考》、《门阀考》、《观阙考》、《方策考》、《车名考》、《明衣考》等。观其目录,即可知全书内容。此书注疏经义,皆能格物致知,由经入史,并以辨章学术、考究名物为根本。故此书虽仍不脱昔日议论的习气,但毕竟能实事求是,犹存乾嘉朴学考据遗风,诚为可贵。有晴西书屋原稿本。

猜你喜欢

  • 云居圣水寺志

    六卷。清释湛明伦原辑,通渊实懿重纂。云居,豫章(今江西省)之山,唐咸通间,道膺禅师,始由西江入越之七宝山,建庵居住,门楣书“云居”二字。宋元珮间,安禅圣水岩有佛印,故名寺为圣水。元初指月重新云居,明洪

  • 金源札记等四种

    六卷。清施国祁编。施国祁字北砚,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人。其为人潜心笃学,然屡试不第。施氏熟读《金史》,其《金源札记》三卷及《金源又札》一卷均为校雠各本《金史》之作,为之辨体裁、考事实、订字句,得其错

  • 忏花盦丛书

    三十五种,二百二十三卷。清宋泽元编。宋泽元字华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曾在惠州为官,丛书就刻于那个时期。此丛书所收前人著作内容博杂,经、史、子、集,四部著作都有,多为前人已经刊刻的。其中

  • 礼记思

    六册。赵僎(生平不详)撰。僎明代南直海(今江苏东海)人。赵《自序》云:“言《礼记》之作,本于人心之思。《曲礼》曰:‘毋不敬’,即缀之曰‘俨若思’,思其敬之象;而《礼》之精乎三千三百,一敬也,一思也。不

  • 南雪斋藏真

    十二卷。清武元蕙辑。武元蕙字保恒,号俪荃。所收书从晋代至明代。以十二地支标十二卷。始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咸丰三年(1853)而成。子集有陆机《平复帖》、《兰亭序》残本、唐人写经,为唐僧法藏

  •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六卷。补录 一卷。清黄丕烈撰。黄丕烈(1762-1825),字绍武,号荛圃,晚号复翁。他曾购置宋本百余种,故将藏书楼命名为“百宋一廛”,自号“佞宋主人”,又号求古居士,“士礼居”为其室号,江苏长洲(今

  • 苑洛集

    二十二卷。明韩邦奇(1479-1555)撰。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今陕西大荔)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南兵部尚书。曾因以疏论时政,多次被诬奏怨谤,逮系寺官,屡起屡罢。韩邦

  • 竹轩杂著

    六卷。宋林季仲(生卒年不详)撰。林秀仲字懿成,自号芦山老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宣和中进士。高宗时,赵鼎荐为召官,累迁吏部郎。时秦桧主和议,季仲引勾践事争之,大忤秦桧,被罢官。后官太常少卿,知婺州。

  • 夏小正笺

    一卷。清李调元(1734-?)撰。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四川锦州(今四川德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直隶通永道;家藏书方卷,爱才若渴;尝辑《函海》一书,多至二百余种,有是书及《童山诗

  • 渚山堂诗话

    三卷。明陈霆(约515年前后在世)撰。陈霆字声伯,浙江德清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刑科给事中。著有《唐余纪传》等,是书杂论唐宋以来诗句工拙,以论明诗为多。如论古人做诗,用事当如水中著盐,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