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白居易作。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反映出白居易思想中除兼济天下的进取之心外,还受到佛道思想的很大影响,他的思想是僧、道、释的复合体,具有自适、无为的消极一面。查慎行《白香山诗评》云:“‘
【介绍】:杜甫于永泰元年(765)春在成都作。第三首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出了春夏之交清空明媚的景色。黄翠青白,相映相衬,着色有意无意,而出之自然,形成一幅色彩鲜明清
①指东汉建安七子中的应玚和刘祯,二人皆为曹操父子的文学侍从,故用以代称有文才的宾客。罗隐《岐王宅》:“申白宾朋传道义,应刘文彩寄音徽。”②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
相传伍子胥被逼自杀后,其尸被装入革囊投入江中,其怨愤之气因此随潮流掀起波涛,往往能损坏堤岸。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外传》。后因以“伍员涛”、“伍子涛”、“伍胥涛”指大的波涛。亦用以比喻如狂涛般的愤
【介绍】:杜牧《独酌》诗末二句。用《庄子·齐物论》事:“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是说大小是相对的。秋毫虽小,还有更小的东西;泰山虽大,还有更大的东西。人生在世就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①恍惚貌。皇甫冉《田家作》:“问津夫子倦,荷篠丈人贤。顾物皆从尔,求心正倘然。”②假若。贯休《寄僧野和尚》:“倘然重结社,愿作扫坛人。”
【介绍】: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诗句。二句择取月夜和秋天中的典型意象,刻画双峰寺幽静清冷、人迹罕至的环境和景色,表达佛家的空寂之思。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后寝疾七日而没。”后因以“颓泰山”比喻贤者之死。李商隐《安平公诗》:“五月至止六月病
【介绍】:见戴休璇。
【生卒】:716—780【介绍】:唐代文学家。字士安。曹州南华(今河南东明)人。排行四。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转夏县令,有政声。玄宗天宝中,累官侍御史。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度支郎中,领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