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人物>李定国

李定国

【生卒】:1621—1662

【介绍】:

明末清初陕西榆林人,字宁宇。张献忠养子。任前军都督、安西将军。献忠死,与孙可望刘文秀等率部从四川退入贵州、云南联明抗清。南明永历六年,率军入广西,破桂林,北上,威震湖湘。寻为可望所忌,避其袭击,退走广西。十一年可望来攻,定国大破之,迎永历帝入云南,被封为晋王。可望降清,以西南军事虚实告清人。清军大举进攻,定国拒战屡败,退至滇缅边境。清康熙元年,永历帝被杀,定国闻耗悲痛,不久亦病死。


【生卒】:1621——1662

字鸿远。陕西延安人。从张献忠起义,为四大将领之一。张献忠死后,自号为王,坚持斗争。后从孙可望联明桂王部抗清,封为公。率军转战湖广、广西,连下宝庆、武冈、全州、沅州、梧州、柳州、辰州、桂林、衡州等数十城,斩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顺治十年(1653)移军广东,克高、雷、廉三府。后得明桂王信任,与孙可望矛盾。奉桂王入云南,大败孙可望。封晋王。顺治十五年,清大军三路入云南、贵州,又奉桂王败走缅甸边境,坚持斗争至康熙元年六月病卒。


【生卒】:1621—1662

【介绍】:

明末清初陕西榆林人,字宁宇。张献忠养子。任前军都督、安西将军。献忠死,与孙可望刘文秀等率部从四川退入贵州、云南联明抗清。南明永历六年,率军入广西,破桂林,北上,威震湖湘。寻为可望所忌,避其袭击,退走广西。十一年可望来攻,定国大破之,迎永历帝入云南,被封为晋王。可望降清,以西南军事虚实告清人。清军大举进攻,定国拒战屡败,退至滇缅边境。清康熙元年,永历帝被杀,定国闻耗悲痛,不久亦病死。


【生卒】:1621——1662

字鸿远。陕西延安人。从张献忠起义,为四大将领之一。张献忠死后,自号为王,坚持斗争。后从孙可望联明桂王部抗清,封为公。率军转战湖广、广西,连下宝庆、武冈、全州、沅州、梧州、柳州、辰州、桂林、衡州等数十城,斩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顺治十年(1653)移军广东,克高、雷、廉三府。后得明桂王信任,与孙可望矛盾。奉桂王入云南,大败孙可望。封晋王。顺治十五年,清大军三路入云南、贵州,又奉桂王败走缅甸边境,坚持斗争至康熙元年六月病卒。


【生卒】:1621—1662

【介绍】:

明末清初陕西榆林人,字宁宇。张献忠养子。任前军都督、安西将军。献忠死,与孙可望刘文秀等率部从四川退入贵州、云南联明抗清。南明永历六年,率军入广西,破桂林,北上,威震湖湘。寻为可望所忌,避其袭击,退走广西。十一年可望来攻,定国大破之,迎永历帝入云南,被封为晋王。可望降清,以西南军事虚实告清人。清军大举进攻,定国拒战屡败,退至滇缅边境。清康熙元年,永历帝被杀,定国闻耗悲痛,不久亦病死。


猜你喜欢

  • 白文选

    【生卒】:?—1675

  • 王国栋

    字左吾。清代前期人。隶汉军镶红旗。康熙晚期进士。历任浙江观风整俗使、湖南巡抚、署刑部侍郎。在浙江清逋赋,惩唆讼,严保甲,饬营伍,颇有政绩。重视水利,先后在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湖南洞庭湖区修堤、浚河,以

  • 李忻

    【生卒】:?-828原名寰,宪宗子。贞元封王,元和初进封洋王。(,参见《新唐书》)

  • 郭饶

    【介绍】:唐沁州绵上人。唐末,晋王李克用拥兵河东,饶以军功曾为沁州刺史,凡九年,有政绩,州人思之。

  • 周隐

    【介绍】:唐末舒州人。性耿直,忠于所事。事杨行密为淮南节度判官。行密病重,命召杨渥,直言渥非保家主,建议使刘威权领军府,俟诸子长以授之,行密不应。及渥嗣立,遂被诛。

  • 管见

    【生卒】:1491—1562【介绍】:明浙江馀姚人,字道夫,号石峰。嘉靖五年进士。授常州推官,选吏科给事中,屡升户科都给事中,谏言多为帝所嘉纳。官至广东布政司右参政致仕。

  • 赵惟吉

    【生卒】:966—1010【介绍】:宋宗室,字国祥。赵德昭子。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授左监门卫将军,封平阳郡侯,进封安定郡公。真宗时累官感德军节度使。好学能属文,善书草、隶、飞白诸体。以贤孝称。卒谥康孝。

  • 林润

    字若雨、莆田(今属福建)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临川知县。授南京御史。帝用邹应龙言,戍严世蕃雷州,其党罗龙文戍浔州,世蕃留家不赴戍所;龙文一到戍所,即逃回徽州,常往来江西,与世番计事。四十

  • 李待问

    【生卒】:?——1645字存我,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崇祯末进士,授中书舍人。工文章,兼精书法。南京失守,在乡里与沈犹龙、章简等募壮士数千人守城。清兵破城,被杀。【介绍】:明广东海南人,字葵孺。万历间

  • 钱龙锡

    【生卒】:1579—1645【介绍】:明松江府华亭人,字稚文,号机山。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天启间累官南吏部右侍郎,忤魏忠贤削籍。崇祯初起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佐首辅李标,共理朝政。龙锡言事,多被采纳。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