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秽、;有说《诗经·大雅·韩奕》“其追其貊”之“”,即。是“貊”的单称(一说与貊是两个族称,周初至春秋初才混合为一族)。有人认为,“”,意为“水多之貌”,古音读“Sei”,在高句丽语中是“东方”的意思,因春秋时受戎狄逼迫向东迁徙,把东方看作追求光明的唯一出路,迁到清漳河时遂以“”为族称。在先秦文献中,“”出现多于“”。所在众说不一,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今山西东部清漳河流域至今河北沧州市一带,古有水与邑,应是其春秋时期的聚居地。战国时往东北迁徙,与周初迁来的同种错居杂处,大体散居在今松嫩平原、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江原道地区。《后汉书》等《夫余传》记载的“地”或“貊之地”,指今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中心的松嫩平原地区;《传》中的,分布在今朝鲜半岛东部元山至江陵的江原道一带;《新唐书·渤海传》中的“貊故地”,主要指今兴凯湖以南至图们江流域地。早期以渔猎为生,后逐渐有了农业生产。迁居东北地区后,特别是居松嫩平原地区者,以农牧业为主;居其他地区者,渔猎生产仍占重要地位。汉魏史书有传的人,后人又称之为“东”,虽尚有渔猎生产,但自汉元朔元年(前128)其首领南闾率众至辽东郡内属后,社会有迅速发展,已知种麻,养蚕桑,作绵衣;产名弓“檀弓”,出“果下马”;山川各部有界,不得任意跨越;官有侯、邑君、三老;有法禁,“杀人者偿死”,侵犯他人邑落者辄“责生口牛马”;其俗同姓不婚,有病死者弃旧宅造新居,常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战国末及其后出现的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族,是其后裔。汉魏以后,除少数融合入汉族外,大多加入高句骊族。

猜你喜欢

  • 典乐

    官名。主司宾客及少数民族事务。秦曰典客。汉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武帝时称大鸿胪。王莽(公元8—23年在位)时改称典乐。

  • 卡班拜

    见“卡班巴伊”(547页)。

  • 大元义

    ?—793渤海国第四世王。文王大钦茂族弟。唐贞元九年(793,一作十年)钦茂死,因世子宏临早卒,得继王位。因立非众意,疑位不保,对下“猜虐”,立仅数月,被国人杀害,众推宏临子华屿为王。元义死后无谥号,

  • 铁蹄马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所产良种马。也称白岔铁蹄马,以马蹄质地坚硬而得名。因其地有岔川,山高沟深,道路多石,马长期在崎岖多石的山道上行走,蹄质受到磨练,较常马远为坚韧,能适应难行的道路,爬坡下梁,不纵不跳,十

  • 忠武王庙

    西夏宗庙。俗称“土主庙”,西夏时期建。地在今甘肃张掖镇远楼西南,为祭祀西夏神宗李遵顼之父李彦忠而建。彦忠曾守凉州(今甘肃武威),颇有政绩,爵封齐国忠武王。据《甘州府志》载,明代定襄伯郭澄所撰碑记称,神

  • 谢强

    唐代黔州南谢首领。黔州(今贵州境)人。汉代牂柯郡大姓谢氏之后裔,西晋时,雄长一方,世为酋长。因居牂柯之南,故名南谢(今贵阳、惠水一带)。贞观三年(629),与诸谢氏入朝,唐改其地为庄州,授其为庄州刺史

  • 阿拜

    1585—1648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子。后金天命十年(1625)十月,与弟巴布泰、塔拜等征东海呼尔哈部北路,俘获1500人。以军功授骑都尉职。天聪八年(1634)四月,擢

  • 先人

    即“仙人”(571页)。

  • 嵬名山遇

    ?—1038西夏宗室。党项羌族。名惟亮。夏景宗※李元昊叔父。西夏建国初官左厢监军,与弟惟永同掌兵权。有勇有智,以李元昊谋侵宋,极力谏阻,不听。元昊恶其违己意,令其弟惟序举告其欲谋反。大庆二年(1037

  • 孜牙墩

    ?—1815清代新疆维吾尔族阿訇。喀什噶尔(今喀什)塔什密里克庄人。属伊斯兰教黑山派。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娶居京之喀申和卓女为妻。喀申和卓系“白山派”遗裔,向居和卓坟附近。他因恳请将妻室移往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