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车十二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车十二部落之总称。据《魏书·高车传》载,即泣伏利氏,吐卢氏(一作叱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氏、达薄干氏(一作达薄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一作覆罗氏)、乞袁氏、右叔沛氏。一说主要游牧于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一带。其中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很早就投归拓跋鲜卑,成为其宗族十姓之一。副伏罗氏之阿伏至罗曾于5世纪末率众西迁建立高车国(1910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车十二部落之总称。据《魏书·高车传》载,即泣伏利氏,吐卢氏(一作叱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氏、达薄干氏(一作达薄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一作覆罗氏)、乞袁氏、右叔沛氏。一说主要游牧于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一带。其中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很早就投归拓跋鲜卑,成为其宗族十姓之一。副伏罗氏之阿伏至罗曾于5世纪末率众西迁建立高车国(1910页)。
?—1719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康熙帝外戚。都统佟国赖次子。初隶汉军,后改入满族。顺治十七年(1660),任一等侍卫。康熙九年(1670),授内大臣。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清,其子吴
清太祖授予八子侄共治后金国政的制度。天命七年(1622)三月,努尔哈赤为了继承汗业得人,诸子孙能同心治国,乃集八子侄聚会,“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清会典》开篇《宗人府》),于八旗中各主一旗。此制的
1607—1656清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董鄂氏。额驸何和礼第五子。自幼从征,屡立战功。崇德元年(1636),任固山额真,随皇太极略朝鲜,占领王京城。四年,坐事免官,寻围明松山,击败明兵。复为固山额真
西域古河名。见《隋书·西域传》,流经石国(今中亚塔什干)。《新唐书·西域传》:流入中国称真珠河,亦曰质河。又云: “捍(今费尔干纳)东临叶叶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
明代湖广保靖州土官。土家族。保靖州(今湖南保靖县)两江口长官※彭胜祖子。弘治十年(1497),入粟嗣父职。十四年(1501),奉调随征贵州普安彝族女首领米鲁,破大小盘江、陆卜、毛口等处,救出被虏杨太监
唐代南诏亲属称谓。《新唐书·南蛮传》:“蛮谓兄为‘容’”。元和十一年(816),南诏弄栋节度王嵯巅杀劝龙,立龙晟弟劝利(又名劝利晟)为王。劝利赐王嵯巅蒙氏,封“大容”。
书名。明代回回人※海瑞撰。原名《备忘集》,又名《海刚峰集》。不分卷。原有自编《淳安稿》、《淳安县政事》及《备忘集》10卷。后人陆续编辑有万历二十二年(1594)阮尚贤刊《海刚峰先生文集》、万历四十六年
①西汉末赤狄后裔隗嚣所建陇右政权的年号。公元23—34年,凡十二年。 ②史界称隗嚣所建陇右政权名。更始元年(公元23年),隗嚣及其叔隗崔、隗义起兵于天水,响应刘玄,占据陇右,建年号“汉复”,故称“陇右
1876—1955近代白族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字生甫,号惺庵。云南剑川县人。早年奋志读书并注重国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乡试解元。翌年,由云南学务处派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1907年回国,
唐天宝十一年(752),南诏王阁罗凤北臣吐蕃。君长赞普册阁罗凤为“赞普钟”(赞普之弟),号曰东帝,给金印。见“阁罗凤”(17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