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耶律弘基

耶律弘基

1032—1101

又作耶律洪基。即辽道宗。辽朝第八代皇帝。1055—1101年在位。字涅邻,小字查剌。契丹族。兴宗长子。性沉静、严毅。6岁(1037年)封梁王。11岁(1042年),总领中丞司事,进燕国王。翌年八月,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进封燕赵国王。重熙二十一年(1052)七月,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二十四年(1055)八月,兴宗病卒,遵遗诏继位,改元清宁。次年十一月,上尊号“天祐皇帝”。咸雍元年(1065)正月,增号“圣文神武全功大略广智聪仁睿孝天祐皇帝”。初政,能求直言,访治道,劝农兴学,救灾恤患,平赋税,缮武器,禁盗贼。后以贵族内部争权斗争激烈,朝政趋衰。清宁九年(1063)七月,发生“重元之乱”,皇太叔、天下兵马大元帅重元及子恃权纠合大小官员400余人叛乱自立,军犯行宫,为许王耶律仁先和耶律乙辛率宿卫兵所败,重元自杀。继宠乙辛,官拜北院枢密使,封魏王,加守太师,“诏四方有军旅,许以便宜从事,势震中外,门下馈赂不绝。”(《辽史》卷110)大康元年(1075),太子濬预政,乙辛专权受阻,制造事端,先诬告宣懿皇后与伶官私通,继陷濬谋废立,使二人被杀。九年(1083),乙辛欲奔宋,被执杀。统治后期,奸相张孝杰专权,吏治败坏,贪污成风,“法令不明,受赇鬻狱习以为常”(《栾城集》卷41)。“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辽史》卷110)。大肆崇佛,一岁饭僧36万,一日而祝发3千。致使僧徒纵恣放债营利,侵夺小民,民甚苦之,加剧社会矛盾。大安八年(1092)十月,西北阻卜诸部长磨古斯起兵反辽,历时九年方平,损失严重。他能文善诗,诗作《题李俨黄菊赋》:“昨日得卿黄菊赋,碎翦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被誉为一代佳品。传今者尚有《赐法均大师句》、《戒勖释流偈》;见载者有《放鹰诗》、 《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等。清宁六年(1060),耶律良曾将其诗赋编成《清宁集》,今佚。他好汉文化,尊尚儒学,设学养士,颁《五经》传疏,求乾文阁所缺经籍,命儒臣校理。多次诏颁《史记》、《汉书》,召儒士讲《五经》大义。寿昌七年(1101)正月,病卒于混同江(今松花江一段)行宫,遗诏长孙耶律延禧嗣位。六月,谥“仁圣大孝文皇帝”,庙号道宗。葬永福陵(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北)。

猜你喜欢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书名。南宋李心传(1166—1243)撰。200卷。记宋高宗一朝史事,一名《高宗要录》。心传,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字微之。30岁参加贡举落第,自是闭户读书,成为“有史才,通故实”的学者。后经推荐

  • 永安教案

    近代壮、汉族人民反抗外国传教士暴行的案件。清光绪十五年(1889),三个法国传教士以传教为借口,在广西永安(今蒙山县)壮、汉、瑶族地区私设公堂,严刑拷打当地农民,捣毁商人店铺,开枪伤人,当地群众忍无可

  • 徒单镒

    ?—1214金大臣。学者。本名按出。上京路(治今黑龙江阿城市白城)速速保子猛安人。女真族。徒单氏。北京副留守乌辇三子。幼聪慧,7岁习女真文,大定九年(1169),从编修官温迪罕缔达学古书,习作诗、策,

  • 古乃

    见“耶律古乃”(1308页)。

  • 黎州

    唐朝纳抚※靺鞨所置州名。李渊建唐时,曾于武德(618—626)初年,为安置粟末靺鞨乌素固部归附民户置慎州,隶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据《旧唐书》载,武则天载初二年(690),为处浮渝靺鞨之部

  • 阿喇布坦札木素

    ?—1740清外札萨克蒙古青海和硕特南右翼中旗台吉。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岱青巴图尔长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封辅国公。为青海和硕特右翼之一,居黄河曲湾突尔根河至库库乌苏河一带。雍正三年(172

  • 粗差

    藏语音译。意为商业税。指旧时西藏地方政府派官员或包税人,在各季节性农牧交换的商业集会地点,向参加交换的农、牧民商人等征收的交易税。一般以交易品总额的大约十分之一计征。西藏民主改革后已废除。且对农牧交换

  • 辇真术纳思

    元代吐蕃高僧。元初置吐蕃之地于宣政院管辖,乃郡县为三,其一为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有今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藏族地区。曾任陇西、四川总摄。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诸路释教都总统;二十九年

  • 鸣镝长

    清代武备院下管辖骲箭匠人之官。秩八品。※骲箭,又名响箭,用于教阅或通讯、传檄等。原定,内务府武备院设鸣镝匠以造响箭,设鸣镝匠※穆昆达(即骲头作族长)管辖。康熙(1662—1722)中,锡伯族鸣镝匠先后

  • 解如部

    南北朝时期北方部落名。族属不明,居女水(在漠北土拉河西、鄂尔浑河上游)流域,与叱突邻部唇齿相依,周围有高车、柔然、鲜卑部落活动,与北魏未发生臣属关系。以游牧为业。北魏登国三年(388),因道武帝拓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