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罗罗

罗罗

部分彝族的自称。由对龙、虎的图腾崇拜而来,含有龙虎精神、勇猛顽强的意思。源出唐时,乌蛮(或称东爨)系统的卢鹿部,因方音不同,出现众多写法,如:㑩㑩、倮㑩、罗落、落兰部、罗落蛮、卢鲁、鹿等。主要分布在今云南省巧家、东川、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西昌市为中心的一带地区。多居高山,畜牧业发达,亦农耕。男子椎髻,有摘须之俗,勇悍善战,女子披发,戴大耳环,男女皆披毡、跣足,尚巫鬼,行火葬。社会发展不平衡,解放前有的地区尚处在奴隶制发展阶段。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在今西昌地区置罗罗斯宣慰司。时史书记载即以“罗罗”称之。明、清以来均以此作为对彝族的通称。至今黔西、广西的部分彝族仍然以此自称。后来引起反感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故意采用有“犭”旁的汉字以译“罗罗”之音,字面遂带有侮辱性色彩。解放后,废除了一切歧视、侮辱性的称呼和写法,统一称为彝族。参见“彝族”(2594页)。

猜你喜欢

  • 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文

    碑铭。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高宗弘历撰,以满、汉、蒙、藏4体文镌刻,现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西北格登山。通体为四言韵文,记述清军进征伊犁、喀喇巴图鲁阿玉锡等引兵夜袭敌营经过。为研究清军平定准噶

  • 敌烈部

    辽金时东北部族名。又作敌拉、迭烈、敌剌、迪里、迪烈子、敌烈得(德)、迪烈得(德)、迭烈德、达里底、德哷勒。始见于《辽史》,辽太宗天显五年(930)“敌烈来贡”为最早记载。族属一说属突厥语系民族,源于※

  • 本芒哦协

    见“郭夏拉达”(1904页)。

  • 讷殷部

    明代建州女真※长白山部所属三部之一。又称讷殷路、内阴部。因分布于讷殷河(三音讷音河)流域,故名。地当长白山北两讷殷河间,即松花江上源头道江支流温江、二道白、三道白河一带,今靖宇、桦甸、安图等县境。与朱

  • 骨咄

    西域古地名。见《新唐书·西域传》。《隋书》作诃咄。《大唐西域记》作珂咄罗。《新唐书·地理志》作骨咄施。《册府元龟》作骨吐。或译胡塔梁。大业十一年(615)向隋遣使贡献。龙朔元年(661)唐以骨咄施沃沙

  • 探马赤军

    蒙古国和元代由各部族人组成的军队。又译“探马臣”、“探马军”。关于“探马”一词的含义,诸说纷纭,有“先锋”、“矫捷者”、“镇戍兵”、契丹语“挞马”(扈从)、汉语“探马”、“管理官”、“烙印”等诸说,今

  • 跋喜电尕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跋喜囊贡奥寺,意为“跋喜上下寺”,简称“电尕寺”。在甘肃迭部县。13世纪中叶,八思巴4大弟子之一喜饶巴尔,奉师命返故乡宏法,修建此寺。分上下2寺,均由历代跋喜活佛护理,尚有文布跋察尔

  • 抢婚

    亦称“掠夺婚”、“窃婚”等。男子从其他氏族或部落掠夺妇女为妻妾的婚姻形式。原始社会对偶婚的形式之一。产生于母系氏族的夫从妻居向父系氏族的妻从夫居之过渡时期。男子地位提高后,不愿再到妻方服役,遂以强制或

  • 亦乞列思

    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又作亦启烈、亦乞剌、亦乞剌思、亦乞烈、亦怯烈。弘吉刺之别部。相传是产于“黄金壶”的三兄弟中仲兄之后。分布于今额尔古纳河上游一带。以游牧为业,有农业萌芽。铁木真(成吉思

  • 抬旗

    清代八旗中建有功勋的人员本身及本支直系成员得以抬高旗籍的一种制度。其制:凡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包衣(俗称内务府三旗)立有功绩者,可抬入八旗满洲,“上承恩泽”;下五旗(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