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汪古

汪古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作雍古、旺古、瓮古、王孤、汪古惕。属突厥语族,主要来源于沙陀突厥、回鹘余部。辽、金时散居于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北地区。因邻近汉地,受汉族、契丹、女真影响,在蒙古各部中经济较为发展,故被称为“白鞑靼”或“熟鞑靼”,以别于“黑鞑靼”或“生鞑靼”。先为辽朝属部,为辽守卫州塞。辽末,部长床古儿受封为“详稳”。金兴起后,隶属于西北路招讨司,金章宗时,为金朝守卫净州以北边墙。南宋嘉泰三年(1203),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自动归附蒙古,发兵会合蒙古军同攻乃蛮。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本部五千户成为千户长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封地。嘉定四年(1211),成吉思汗伐金,充向导。后为木华黎国王所率征金主力之一。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后裔在元代被封为高唐王、鄃王、赵王。领地包括集宁、净州、砂井、德宁等城,设四路,自选官吏治理。世与蒙古皇室联姻,尚公主或诸王女。其人多信奉聂思脱里派基督教(景教)。主要经营畜牧业,少数人会种秫穄,被称为“种田白达达户”。

猜你喜欢

  • 哈勒珲卫

    见“虎儿文卫”(1385页)。

  • 哈剌出

    蒙古语,意为“平民”、“下民”,亦作哈剌抽、合剌除。对汗和那颜阶级而言。指蒙古贵族属下的牧民。据《元朝秘史》,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时(约9世纪末),蒙古社会已有此称。是由贫富差别和阶级分化产生的社会阶层。

  • 宸垣识略

    书名。吴长元编著。16卷。该书记载北京史地沿革及名胜古迹,有八旗各佐领驻地、亲王以至贝子公侯府邸所在及逸闻掌故,对研究满族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光绪二年(1876)刻本及196

  • 和硕达

    清代蒙古血缘宗族之长。亦称伊科达、管旗达。汉译族长。总管旗内台吉、塔布囊。《理藩院则例》(六、设官)载:“凡台吉等,每旗各设族长1人,稽察本族内一切事务”。如稽查酗酒、行凶等事。例由台吉、塔布囊中选任

  • 昆都伦乌巴什

    清代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号都尔格齐诺颜。博尔济吉特氏。哈尼诺颜洪果尔第三子。原驻牧伊犁河流域。清崇德元年(1636),遣兵参加对青海和西藏的远征。40年代初,多次遣使献贡于清。崇德五年(1640)

  • 末只

    见“耶律抹只”(1314页)。

  • 南诏奉圣乐

    唐代南诏国著名乐舞。异牟寻在位时(779—808)编创,经西川节度使韦皋改编。贞元十六年(800年),献给唐德宗,曾在长安皇宫麟德殿内演出,后被列为唐代14部乐舞之一。据文献记载,舞蹈者穿南诏衣,戴黑

  • 木鹿城

    西域古城名。见《后汉书·西域传》。《元史·太祖本纪》作马鲁;《西北地附录》作麻里兀。《圣武亲征录》作马卢。刘郁《常德西使记》作马兰。遗址在今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马雷东梅而甫。东汉时位于安息国东界,号小安息

  • 北路壮戏

    参见“壮戏”(887页)。

  • 南平军

    古地名。北宋熙宁七年(1074)置,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南东溪附近。南宋嘉熙三年(1239),移治隆化县(今四川南川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废。宋代※渝州蛮或南平僚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