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柏乡之战

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年间梁、晋等在柏乡地区之战。五代初,后梁太祖朱温与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存勖(沙陀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互相争夺成德(治镇州,今河北正定)、义武(治定州,今河北定县)、卢龙(治幽州,今北京)三藩镇,以扩展各自势力。镇州成德节度使赵王王熔(回鹘人)界于两强间,往往两事之。梁太祖朱温(朱全忠)早疑王熔与李存勖相通,深恐其后势强难制,于开平四年(910)十一月,乘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发兵至涞水之机,佯称助王熔拒刘守光,派供奉官杜廷隐等领兵3千进驻深州、冀州(今河北深、冀县),欲借此消灭成德、义武两镇势力。王熔察其谋,四出求救,遣使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向李存勖求援,时义武节度使王处直亦遣使至,遂共推李存勖为盟主,联合抗梁。李存勖遣藩汉马步总管周德威率部屯赵州(今河北赵县)。朱温以部将王景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率兵4万(一说7万),于十二月经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向柏乡(今河北柏乡)进发。王熔告急,李存勖亲率军至赵州与周德威会合,王处直亦派兵5千声援。晋军进驻野河(今滏阳河支流)北岸,与梁军夹河对峙。李存勖欲速战胜之,后纳周德威之策,以梁军士气正旺,不宜速战,成德、义武两镇之兵善守城,短于野战,晋军骑兵又不便进攻营垒,而利于平原广野,纵横驰骋,遂按兵持重,退守高邑(今河北高邑),诱梁军离营,以逸待劳,乘机出击。五年正月初,梁将王景仁等为晋军精骑数挑战激怒,率全军出战。晋军按原定策略,且战且退。梁军横亘数里,争先夺桥,遭晋兵等抗击,激战多时,未分胜负。当日下午,梁兵饥渴,士气锐减,东阵之兵稍后退。晋将周德威、李嗣源乘势从东西两面夹击。梁军惊扰,阵势大乱,解甲弃械奔逃。晋、成德军奋力追击,梁军大败,自野河至柏乡,横尸蔽地。王景仁等率10骑夜逃。晋兵夜至柏乡,梁兵已逃离,获粮食、资财、器械不可胜计,斩首凡2万级。晋王收兵屯赵州。此役,晋军威大振,使后梁在河北势力退至魏博以南,为日后攻后梁建后唐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 琼瓦达孜

    藏语音译。唐代吐蕃宫室名。又译青哇达孜。地在西藏山南琼结。系传说中早期赞普布岱恭杰时所建,系继雍布拉冈宫后之第二座王宫。依山而建,王室相联,至今仍见其雄伟遗迹。※松赞干布之父※囊日松赞自此扩展势力至拉

  • 兰州回教劝学所

    近代回族教育团体。1913年5月12日成立。所址在兰州孝友街(今酒泉路)清真寺。由甘肃提学使马邻翼,会同甘肃提督马安良、甘州提督马麟和喇世俊、蔡大愚等及回民乡绅共同创办。以筹办回民新式学校,促进和发展

  • 伊勒图

    ?—1785清朝大臣。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初,以世管佐领授三等侍卫,累迁至镶红旗蒙古副都统。相继驻乌鲁木齐、阿克苏、喀什噶尔(今喀什)诸地。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伊犁参赞大臣,旋调喀什噶尔

  • 乌济显

    辽东丹国大臣。渤海人。渤海国亡后仕于东丹国,官政堂省工部卿。后唐清泰二年(东丹甘露十年,935)十二月(一作十一月),奉命与列周道入后唐朝贡。翌年二月,后唐授以光禄卿,旋返归。

  • 马科雷事件

    光绪十年(1884),英印政府派秘书马科雷领兵从锡金闯入后藏岗巴宗所辖之甲岗地方(地近扎什伦布寺),欲与该地方藏官直接谈判通商,被西藏地方当局识破,拒绝。再派马科雷从海道赴北京,以《烟台条约》中规定英

  • 庆州白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原称释迦如来舍利塔,俗称白塔子。座落在契丹上京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庆州为契丹腹地,附近庆陵葬圣宗、兴宗、道宗等3代帝后。是塔建于辽兴宗重熙十八年(1049),为八角七级

  • 土族土司制

    元明清王朝在土族地区以封授土族或其他民族首领世袭官职进行统治的一种制度。其始祖为他族者,因长期生活在土族地区,后裔亦逐渐融合于土族中,成为土族土司制的组成部分。元朝因袭唐宋王朝羁縻措施,利用少数民族首

  • 康萨卫

    见“行子卫”(823页)。

  • 岑春煊

    1861—1933近代封建、资产阶级官僚。原名春泽,字云阶,广西西林县那劳村人。壮族。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其父岑毓英曾任清云南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光绪十一年(1885),考取举人(有说请人代笔)。十五年

  • 蟒甲

    即“艋舺”(24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