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接龙

接龙

苗族民间祭祀风俗。又称邀请龙,敬龙。苗族以龙为吉祥富贵之象征,备加崇敬。祭祀时祈祷龙神庇护地方安宁、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湘西、黔东比较盛行,黔东南、桂北等地也有类似庆典。每年二月、八月或十月中择日举行。有以户或村寨接龙之分,祭法大体相同。接村龙时,多备一头小白水牯牛,户接龙则用猪。以户接龙时,在接龙前几晚,男女老幼云集主家说古、击鼓、吹唢呐、唱歌、谓之闹龙。接龙时,亲朋皆着盛装参加祭典,主家设神座于堂屋,摆供物。院内放两只猪,绑着脚,用木桩将猪钉卧于地上,用来祭雷神和龙神。由身着按龙衣裙、头戴接龙帽的两名妇女,分别由巫师带领到两个水井去接龙和接雷。此时,忌禁吹唢呐、敲锣鼓。接龙途中,插五色花纸。至井边,接龙巫师念请龙咒,接雷巫师念迎雷咒。仪式后,妇女手提清泉水一壶,打伞而归。主家敲碗迎接,将泉水装入碗中,加酒、银粉、朱砂,再用石板盖之,俗称安龙。经祭龙、接龙、安龙后,届时男女青年对唱情歌、跳舞等,尚有其他娱乐活动。全寨接龙时,届时,由一族之长带领,各户主妇均去接龙,依次列队去水井接龙归。各户安龙,唱接龙歌,全村欢腾。今各地仍举办此类祭祀活动。

猜你喜欢

  • 札克塔尔

    ?—1812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先世乃金川土番人,张氏,父被索木诺所杀,年未及20,密献入金川路径于将军阿桂,随征,擢守备。高宗怜之,命隶内务府旗籍,擢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兼正白旗蒙古副都统。嘉

  • 七姓民

    部分白族的他称。指居于今贵州省毕节地区的白族。主要散居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赫章县,两县人口2千余人,与当地彝族、汉族杂居。有张、苏、李、赵、许、钱、杨7姓,故被当地汉族称为“七姓民”,彝语称“罗

  • 岭邦正

    1912—1977解放前四川大凉山土司。彝族。彝姓森子,名石哈,号国忠。岭镇荣次子。1926年,具文呈册嗣越嶲邛部长官司、西昌河东长官司、西昌河西土千总、呷洛暖带密土游击等职。辖境及于西昌、昭觉、冕宁

  • 阿庆

    见“段庆”(1693页)。

  • 都隆奇

    西汉时匈奴将领。※虚闾权渠单于正妻颛渠阏氏之弟。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单于卒,与颛渠阏氏合谋,乘诸王未至之机,共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深受新单于宠信。四年,为呼韩邪单于击败,逃奔握衔朐鞮弟

  • 丹津班珠尔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又称丹津班珠尔多仁。藏族。出身西藏大世家,※康济鼐侄,多仁班智达之子,妻为八世达赖之妹。任噶伦。乾隆五十三年(1788),照其他噶伦例,赏给“札萨克”名号。同年,廓尔喀(今尼泊尔

  • 雪楼集

    书名。元程钜夫(1249—1318)撰。钜夫建昌(今江西南城)人,字无咎。宋亡后随季父程飞卿入元,留宿卫,忽必烈试以笔札,改授翰林文字。后历官集贤直学士、侍御史、廉访使、翰林学士承旨等。为元前期南人名

  • 金熙宗实录

    书名。金完颜守道撰。卷数不详。主要记天会十三年(1135)正月至天德元年(1149)十二月熙宗一朝有关史事。大定二十年(1180)成书。内容略见《金史·熙宗纪》。

  • 女像石座

    西夏石雕。共四件,出土时排成一行。红砂石质。近似正方体。一长63,宽59.8,高57厘米。顶面正中有一卯孔。圆雕女性人像,其形象除胸前无兜肚,双乳下垂,半握双拳支撑于膝,手腕足胫各饰双环外,其余与男像

  • 靖远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五等级封号之一,授龟纽镀金银印。至元二十七年(1290),太宗第三子阔出之孙合带(又作哈歹)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