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契丹官

契丹官

又称北面官。契丹王朝对执掌境内契丹及其它游牧民族事务官吏的称呼。契丹建国后,辽太祖晚年征服渤海,太宗时又获燕云十六州,境内民族成份复杂,据《辽史·营卫志》称:“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北部主要居住契丹本族及其它游牧民族,南部以汉人、渤海人等农耕民族为主,两者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皆有很大差异,契丹统治者为适应形势需要,采用特殊的“因俗而治”的分治政策,中央统治机构分别设置契丹官(北面官)和汉官(南面官)两套系统。《百官志》称:“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据三使契丹的宋人余靖所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相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武溪集》卷18)契丹崇日,庐帐皆东向,契丹官帐设皇帝御帐之北,故名。其制约在太宗朝时逐渐形成。契丹官以契丹故有官制为基础建立。主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著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诸帐官、北面宫官、北面部族官、北面坊场局冶牧厩等官、北面军官、北面边防官、北面行军官、北面属国官等。据《辽史·百官志》,契丹官又各分南北,北面朝官有:契丹北、南枢密院,北、南宰相府,北、南大王院,宣徽北、南院,大于越府,大惕隐司,夷离毕院,大林牙院,敌烈麻都司,文班司,阿札割只等。今有人研究认为,《百官志》记载混乱,不少契丹官(北面官)中之南面官应属※汉官(南面官)之列。

猜你喜欢

  • 兔力帖木儿

    ?—1425明哈密忠义王。蒙古贵族。忠顺王※脱脱从弟。永乐八年(1410),脱脱卒后,于次年受明封忠义王,赐印诰、玉带,受命世守哈密。十年,遣陪臣阿都儿火者贡马“谢恩”,请于哈密置僧纲司,以僧速都剌失

  • 咩迷氏

    ①西夏党项族姓。 ②党项首领夏国王李德明第二妻。生子成遇。 ③(? —1045)夏景宗李元昊妃。生子阿理。因失宠,避居夏州王庭镇。天授礼法延祚八年(1045),阿理聚众谋乱被沉于河后,也被杀。

  • 额济纳土尔扈特

    蒙古部名。清代额济纳土尔扈特人专称。※阿玉奇汗侄阿喇布珠尔之裔。初驻牧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康熙三十七年(1698),阿喇布珠尔率500余人奉母进藏熬茶。居五年,因归途为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阻绝

  • 蒙自开关

    开蒙自为法国商埠,俗称“开关”。蒙自现属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有彝、苗、壮等,占总人口的56%。根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新约》、光绪十二年《中法陆路通商章程》和光绪十三年《中法续

  • 南燕献武帝

    见“慕容德”(2440页)。

  • 钦定兰州纪略

    书名。清乾隆朝大学士阿桂领衔纂修。20卷。卷首1卷,为乾隆御制诗。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按年月收录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1781年4月21日)至四十七年十一月二日(1782年12月7日)

  • 萧英

    见“萧特末”(1998页)。

  • 喀尔喀车臣汗部中后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跨鄂嫩河,东至沙巴尔台接本部左翼中旗,西至海留鞥克尔接本部中右后旗界,南至色勒格图山接车臣汗旗界,北至达喇特河接俄罗斯边界。有佐领一个半。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康熙二十七年(1

  • 木忽鲁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穆瑚埒卫。正统(1436—1449)后设。清代穆瑚埒河在宁古塔(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满洲源流考》将永乐六年(1408)二月所设木忽剌河卫亦称作穆瑚埒河卫。

  • 克什克腾

    见“克失旦”(9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