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氏族

吐蕃氏族

约在唐代吐蕃由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期间形成,初为父系,以所谓“父民六族”为最早。随着父系权力的加强与发展,氏族制的确立和巩固,逐渐形成强大的世袭性的家族及家族名称,子孙承袭,以家族名称冠于姓名之前,作为氏族贵族身份。一般奴隶或属民多无氏族姓氏,反映了阶级及等级的差别。氏族有大小之分,多与各自的政治及经济权力相关联。氏族贵族属吐蕃统治阶级,具有血缘性质,世代承袭,掌握吐蕃军政及经济大权。平民因功,可受到赞普的赐封,而具有氏族称号及贵族身份;亦可因罪而被贬废。氏族之姓氏又与所受封或占据的领地名称有密切关系,娘氏因受封于后藏娘曲河流域,琛氏因封地在琛地而得名。大贵族是赞普的主要屏辅,其氏族权力得到赞普的多方维护,赞普王室所赐封地诏书,明文准其加官进爵,世代相袭。许多氏族贵胄年代久远,因袭至今,如吐蕃远古“十二小邦”时的琛氏、努氏、没卢氏、娘氏、娘若氏、尼扬若氏、噶尔氏、年氏、尼雅氏,等等。经囊日松赞、松赞干布两代赞普,许多重要氏族有的通过军功,有的通过政途,已基本形成系统。赤松德赞之后,僧侣氏族贵族得以迅速发展,形成僧俗两种氏族系统,著名者如屯弥氏、支氏、拔氏、勃阑伽氏、悉诺氏、额氏、绮立氏、属卢氏、拉甫氏、许甫氏、桂氏、巴果氏、玛氏、恩兰氏、昆氏、臧氏、朗氏、那囊氏、蔡邦氏、拉隆氏、朗卓氏、沽氏、嘎氏、祥氏、韦氏、加查氏、俄氏、琼波氏、等等。在869年吐蕃奴隶起义之后,上述氏族许多趋于没落,乃至消灭,一些则流传后世,继续繁衍。同时又出现一些新家族,这些家族虽与过去氏族有关,但已是封建社会的新的贵族,如萨迦自称昆族后裔、德格土司自称噶尔氏族后裔等。

猜你喜欢

  • 赶兔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蒙语正确音译应为噶勒图。孛儿只斤氏。※俺答汗孙,※辛爱黄台吉子。疑为《三云筹俎考》等书所载之安兔。父母离异后,随母移居满套儿(今河北丰宁一带),因近边塞,被称作“蓟门属夷”。

  • 马湖夷

    见“马湖蛮”(178页)。

  • 纳忽里

    元末哈密镇将。亦作忽纳失里、纳忽失里、兀纳失里。蒙古贵族。初封威武王,后改肃王,又称哈梅里(哈密)王。明洪武十三年(1380),闻明都督濮英练兵西凉,欲开哈梅里之路,以通商旅,惧遂遣使至明廷贡马。翌年

  • 榔头

    见“议榔”(614页)。

  • 乞卜察克

    即“钦察”(1667页)。

  • 合理只

    见“合里直”(834页)。

  • 察罕诺们汗

    清代喇嘛僧人封号。汉译白佛。源自西藏。清顺治(1644—1611)初年,西藏大喇嘛青迈嘉木错至青海,阐扬黄教。被蒙藏信众奉为第七世呼毕勒罕。后世以呼毕勒罕相承袭。康熙四十四年(1705),其第八世罗锥

  • 承智

    唐代南诏宣武帝隆舜年号。约882—886年,凡5年。

  • 佟佳氏

    清代满族女文人。号天然主人。清睿恪亲王如松(?—1770)继室,封福晋。著有《虚舟雅课》初集二集、《乌私存草》、《穗帷泪草》及《宝善堂家训》。

  • 段功

    ?—约1364元代云南大理第十代总管。亦称信苴功,《明史》作段得功。白族。大理人。※段隆子(一作※段义子),※段光弟。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一作五年,或作英宗至治元年,即1321),袭任承务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