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敦煌石窟

吐蕃敦煌石窟

指公元781—848年间吐蕃占领敦煌时代的石窟。据统计有洞窟46个,多为9世纪所凿。石窟外形大多为覆斗窟形,帐形龛,长方形窟门。在壁画中突出吐蕃赞普及其臣工、侍从等人物,如158窟的诸国王子※《举哀图》、159窟的※《吐蕃赞普听法图》,即是此种代表作。壁画中的佛像,如159窟的中两身菩萨像,面相造型亦显有西藏佛教造像风格。壁画中还画有长身甲及携有劲弓利刃的吐蕃军队。石窟中还立有《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修功德记》,《河西都僧统洪告身碑》等碑记,提供了吐蕃占领河陇时期的历史资料,其中阴处士曾任沙州道门亲表部落大使,洪曾任河西都僧统,而且被吐蕃赞普迎请入蕃,成为赞普的“国师”。同时窟内还留有许多藏文题记,藏文各种写体的六字真言;还有佛经名、壁画绘者题名等,为探讨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等提供了线索。有的题记还为确定石窟壁画年代提供可靠依据。敦煌365窟之定为成于832—834年,即因藏文题记内有可黎可足赞普及水鼠年起至水虎年建成的文字记载。吐蕃时期的石窟多而精美,并具民族特色,是吐蕃赞普信奉和大力提倡佛教的结果,闻名于当世的《敦煌录》即已记载吐蕃石窟之状;“有天王堂及神祠,壁画吐蕃赞普、部从。”

猜你喜欢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右翼左末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跨翁金河。东至图鲁根山,接本部中前旗界;西至伊克布拉克,接本部右翼中左旗界;南至博尔查克,接土谢图汗部左翼后旗界;北至乌拉克图,接本部右翼中左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

  • 他斗伏

    见“太悉伏”(273页)。

  • 珠巴

    藏语音译。西藏贵族家族之一。居拉索宗东北藏布江畔,为达布地区望族。家族成员于清雍正三年(1725)开始出现于西藏政界。乾隆十六年(1751)收回被珠尔默特那木扎勒没收之庄园。珠巴格桑于二十九年(176

  • 舒努

    见“罗卜藏舒努”(1421页)。

  • 中山桓公

    战国时中山国国君。或作��祖、桓子。白狄鲜虞人,姬姓。继中山武公为国君,传位时间不详。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中山国被魏将乐羊攻破,魏文侯封太子击为中山君,命乐羊镇守,

  • 布尔尼事件

    蒙古察哈尔部亲王布尔尼起兵反清事件。布尔尼为林丹汗孙,阿布鼐之子。因不满清廷将其父革爵囚禁及抽调该部官兵分散各地驻防,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三月,乘清军讨伐吴三桂,兵力南调,北方空虚之机,与喇嘛阿

  • 闯塌天起义

    清初东乡族起义。顺治四年(1647)九月,米剌印、丁国栋于甘州(今甘肃张掖)率众起义,一举攻下凉州(今甘肃武威)、兰州等地,进兵临洮、河州。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以闯塌天为首的东乡族群众,积极响应米剌

  • 陈桂龙

    见“陈吊眼”(1258页)。

  • 陆浑之戎

    古族名。戎之一支。原居瓜州(今陕西秦岭西端及陇山一带),称※“瓜州之戎”。姓允氏,又号“允姓之戎”。后迁居陆浑(河南宜阳南),故名。以其地居秦岭北、黄河南,皆阴地,故又称为“阴戎”。又以地当九州,也称

  • 杂户

    金代户类之一。明昌六年(1195),金章宗始命宰臣分别户民,凡※女真本户、汉户及契丹户之外的户口,统称为杂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