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本夫余
高句骊初期的别称。卒本,为水名,《好大王碑》作“忽本”。因高句骊国始祖朱蒙自夫余南逃至“沸流谷(沸流水为今浑江)忽本西”的山上筑城建都、立国称号得名。一说“卒本”有广狭二义,广义即卒本夫余,是高句骊的代名词;狭义指高句骊国最初的都城纥升骨城(故址在今辽宁桓仁县东北30里之五女山上)。百济国始祖温祚王自称出于卒本夫余。随着高句骊的强盛,其名遂不见于史。
高句骊初期的别称。卒本,为水名,《好大王碑》作“忽本”。因高句骊国始祖朱蒙自夫余南逃至“沸流谷(沸流水为今浑江)忽本西”的山上筑城建都、立国称号得名。一说“卒本”有广狭二义,广义即卒本夫余,是高句骊的代名词;狭义指高句骊国最初的都城纥升骨城(故址在今辽宁桓仁县东北30里之五女山上)。百济国始祖温祚王自称出于卒本夫余。随着高句骊的强盛,其名遂不见于史。
1837—1892清末文学家。汉姓宝,名衡山,字润亭,乳名哈斯朝鲁。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北票下府乡)人。蒙古族。协理台吉※旺钦巴勒第七子,人称“七哥儿”。出身贵族世家。幼年从塾师学蒙、汉、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译乌思、兀儿速惕、兀刺速惕、兀速等。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其居地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乌斯河流域。《元史·地理志》:“乌斯亦因水为名,在吉剌吉
水名。一作鸭渌江。因水色若鸭头色而得名。汉称益州江、马訾水,晋曾曰箭(剑)川江,唐始见其名,亦别称洗袍河(传唐太宗征高丽过此,曾以江水洗征袍,因名)。发源于今吉林省东南中朝边境之白头山,流经吉林省长白
唐代南诏大臣。亦作张俭成,又名张化成。白族先民。云南大釐(今大理喜洲)人。开南普苴诺大首领张宁健子。据《僰古通纪浅述》称,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盛罗皮继南诏王位时,被封为“国老”。其后,据元代李京
契丹语,意“万岁”。辽道宗清宁四年(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奉使契丹的宋吏王易于《燕北录》中记:“治夔离,汉语万岁也。”为番汉臣僚见皇帝、太后时齐呼之语。
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为高昌王王城所在地。位于新疆吐鲁番县城东南约4公里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东、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南。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为西汉王朝车师前国境内屯田部队所筑,称“高昌壁”、“高昌垒
见“亦速里河卫”(874页)。
1625—1701清朝大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四年(1647)举人,初任直隶南和知县。九年(1652),授监察御使,巡按陕西。奏准整饬州县吏治腐败、官吏钻营等诸多弊端。十三年(1656),巡按山西,奏
719—772唐代官员、文学家。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玗洞,因号猗玗子。河南洛阳人(一说河南鲁山人),鲜卑元氏。北魏宗室后裔,舂陵丞元延祖子。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为称。天宝十
见“卜赤”(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