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凉山彝族四十八甲

凉山彝族四十八甲

解放前四川凉山部分彝族的保甲组织。1922—1923年间,西昌县礼州李子沟(今喜德县红玛区)黑彝奴隶主列额马达绝嗣,家族中的哈尔达阿火等欲瓜分其遗下的48户娃子(包括曲诺、阿加、呷西)。娃子们在曲诺吉武罗五、呷洛捷加等人的倡导下群起反对。会国民党川康军阀邓文富部下团长孙子汶以保护交通为借口,将48户调至大路附近,划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保甲组织。附近一些地区受到影响,以曲诺等级为主,包括黑彝统治下的阿加、呷西,共同掀起了反抗黑彝奴隶主统治的斗争。凡取得斗争胜利,把黑彝奴隶主赶跑或杀绝的地方,都相继建立了保甲组织,不论户数多少,通称“四十八甲”,故此称变为有特定含义的专有名词。建立此组织者,西昌县有石家乡、大桥区;冕宁县有大平坝、铁厂、拖乌、后山、沙坝、河边乡、南河乡;喜德县有新民窝、则莫村、勒老摩、马黑卓、波罗、半帛、沈干、原野坪、登相营、藤地、中坝、瓦布尔楚、老罗沟、大路呷基、黑陵子等地。有些地方得到邓文富人员、武器的支持。“四十八甲”人户摆脱黑彝奴隶主统治,成为地方军阀管辖的百姓,向邓文富、孙子汶等纳粮,出夫役、当兵,承受的基本上是封建性质的剥削。

猜你喜欢

  • 达珠尔巴勒

    珞巴族迦龙部落方言音译,意为“悬吊鸡蛋”。旧时神判名称之一。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珞谕地方。当发生民事纠纷时,各自拿出同等数量的牛,交给村落首领,并到特定的房子举行神判。届时,在房梁上吊一鸡蛋,巫师念咒后,

  • 华阳国志

    书名。亦名《华阳国记》。东晋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即今四川崇庆人)撰。凡12卷,附属1卷。书成于永和十年(354)。宋以后刻本渐多,现存本以明嘉靖张佳胤刊本和刘大昌刊本为最早,《四部丛刊》、《四部备要

  • 蛮蜑

    见“蜑”(2257页)。

  • 排食抛盏

    见“抛盏”(1057页)。

  • 大公鼎

    1043—1121辽朝大臣。渤海族。辽中京大定府(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人。先世于渤海国亡后被迁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市),统和(983—1012)间,再被移居大定。幼有大志,长而好学。咸雍十年(107

  • 乞卜察克部

    参见“希布察克部”(1108页)。

  • 腊醅

    纥石烈部首领。女真族。居活刺浑水(今呼兰河)诃邻乡。兄弟7人,素有名声,为众所服。乘温都部乌春等起兵反叛劾里钵(世祖)之机,约集乌古论部骚腊勃堇(部落长)、“富者”(部落贵族)挞懒、海罗勃堇等掳掠野居

  • 巴延

    见“伯颜”(1089页)。

  • 河北东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沿宋旧名。天会七年(1129),分河北为东、西两路,置兵马都总管。治所在河间(今河北河间),故又称河间府路。辖河间府,冀州与沧州2节度使州,防御州青州以及蠡州、莫州、献州、深州、景州

  • 大隔蔑

    “隔蔑”,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大隔蔑为辽太宗※永兴宫下之一抹里。是宫下另有一抹里名“小隔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