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思巴

八思巴

1235—1280

元代乌思藏高僧、藏传佛教萨迦派“萨迦五祖”之第五祖、元代首任帝师。又作八合思巴、拔思癹、癹思八、帕克思八等。本名罗古罗思监藏。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幼随伯父萨班·公哥坚藏学经,以聪颖过人,精通佛学,故称“八思巴”(藏语意为“圣者”)。宋淳祐四年(1244),萨班应蒙古阔端太子之召,赴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偕弟恰那多吉从行,先期到达,谒见阔端。十一年(1251),萨班病逝,继为萨迦派领袖,仍留住凉州学经弘法。宝祐元年(1253),应蒙古忽必烈之召赴六盘山晋见,乃留侍其侧。六年(1258),赴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参加僧、道辩论,辩胜,益获宠信。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后,封为国师,赐玉印,授中原法主,统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掌管全国寺院僧尼及吐蕃全境事务,受命领院事。二年,返乌思藏,为元朝在其地建立地方行政机构,设官授职,以其地设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置13万户。六年(1269),奉召还中都(今北京),呈献所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古文),定为国书下诏颁行全国;翌年,封大宝法王,升号帝师。以乌思藏十三万户为供养地。八年(1271),主持建成大都妙应寺白塔。十三年(1276),辞帝师职,请求归里,忽必烈命真金太子护送至乌思藏。十四年,于曲弥(今日喀则县曲美区)仁摩主持有7万僧众参加的盛大法会,亲为说法,史称※“曲弥法会”;十五年(1278),应真金之请,于萨迦法席讲说佛教传入中原、蒙古、吐蕃等地之概略及萨迦派之要义,由其门下弟子笔授而成※《彰所知论》,凡五品。十六年(1279),帝师亦怜真圆寂,复帝师职位。在萨迦新寺之拉康方丈示寂。忽必烈闻讯,于大都法源寺建造储安真身舍利之塔,并追封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元仁宗时于大都兴教寺内敕建帝师殿,塑造八思巴金身设祭;元英宗、泰定帝时,相继诏命全国各省、州、郡兴建帝师殿,图影塑像俸祀。

猜你喜欢

  • 勒土

    傈僳语音译,即手卦。旧时云南怒江傈僳族占卜形式之一。卜时取问卜者的衣衫或包头布一截,将其折成三虎口的长度后,问卜者口中念诸鬼的名字,并用虎口重复量布巾的长度。当念到某一鬼名而突然发现布巾之长度不足或超

  • 迺令思聪

    西夏大臣。党项羌族。夏桓宗(1193—1206)时官居殿前太尉。天庆五年(1198),受遣与枢密直学士杨德先赴金朝谢横赐。十二年(1205)九月,复与知中兴府通判刘俊德赴金朝谢横赐。

  • 苦先

    即“苦叉”(1330页)。

  • 清代流人

    获罪而被流放远方之人。清代发遣东北的流人,主要是汉人。有的因科场案、文字狱、教案,亦有以旗民杂犯等,免死、加等而发配苦寒地方从事苦役,略分为管束、安插、当差和为奴等处置。发遣黑龙江者,以齐齐哈尔为大宗

  • 伊罕河卫

    见“亦罕河卫”(873页)。

  • 王家部

    见“王甲部”(206页)。

  • 克邓威正台吉

    见“班扎喇卫征”(1792页)。

  • 差发

    金、元时各种赋役的统称。《黑鞑事略》:“其赋敛谓之差发”。元代,岭北、汉地、西域之征调摊派方法各不相同:岭北以畜计,汉地以户计,西域以丁计。蒙古民户视牲畜多寡征之,不分贫贱,各出牛马、车仗、人夫、羊肉

  • 弗思木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富色克摩卫。永乐十年(1412)八月,与只儿蛮等10卫同时设立,治今黑龙江省桦川县东北宛里城。万历四十年(1612),还曾来朝进贡。

  • 阿八

    拉祜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地区对换工的一种称谓。多出现在农忙季节。换工的形式分两种:一是农民之间人工换人工、不分男女或劳力的强弱;一是地富与农民之间牛工换人工。前者具有传统的互助性质,后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