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儿汗国

伊儿汗国

又译作伊利汗国。蒙古四大汗国之一。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汗之子※旭烈兀所创建。元宪宗三年(1253),旭烈兀受长兄蒙哥汗遣派分镇波斯,统军西征。进入波斯境后,六年(1256),灭亦思马因教派的木剌夷国。八年(1258),攻陷阿拔思王朝都城报达(今巴格达),杀末代哈里发穆斯塔辛,灭其国家。九年,分兵三路侵入叙利亚,其先锋怯的不花为密昔儿(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算端忽秃思击溃,始罢。旭烈兀通过西征,在波斯地区建立伊儿汗国。初以篾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为都城。世祖至元元年(1264),被忽必烈正式册封为伊儿汗。其疆域以波斯与小亚细亚为中心,东自阿姆河与印度河,西到地中海,北邻钦察汗国,南抵阿拉伯海。格鲁吉亚、特拉彼宗德、科尼亚、基利克、塞浦路斯及曲儿忒等国,俱向其称藩纳贡。是沟通亚欧两洲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设宰相掌管全国政务,任命各省长官、以长子阿八哈领汗国东部呼罗珊等省地。为领土争端常与钦察汗国交战,对元朝始终处于宗藩国地位,不时朝贡。因与元朝君主同属拖雷后裔,关系较其它汗国尤为密切,双方使臣往来十分频繁。阿八哈汗(1265—1282)即位后,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定都于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旭烈兀曾孙※合赞汗时(1295—1304),进行一系列改革,清除积弊,制定税率,整治驿站,鼓励农桑,加强法制,提倡文治,并改信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汗国经济、文化均有所发展,达到极盛时期。完者都汗※合儿班答时(1304—1316),迁都于新建的孙丹尼牙(今伊朗苏丹尼耶)。元统二年(1334,一说1335),※不赛因汗死后,诸王争立,汗位屡相更迭,汗或被杀,或被废黜,汗国陷于分裂,形成割据局面。14世纪末为帖木儿帝国所灭。附:伊儿汗国诸汗世系。(见上页)

猜你喜欢

  • 太禧宗禋院

    元朝官署名。掌祭祀。文宗天历元年(1328),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又作泰禧院)。次年,改是名。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元史·百官志三》)。置院使、同知、副使、佥院、

  • 移支

    东汉西域小国名。据《后汉书·西域传》载,有1千余户,3千多人,胜兵千余。其人皆披发,勇猛善战,以游牧为业,随畜逐水草,不知农田耕作。所居原为蒲类国地,以蒲类王得罪匈奴单于,匈奴强迫蒲类人远徙匈奴右部阿

  • 地坝长官司

    明、清四川土司名。明末置,以宋代名将杨业后裔杨光同任长官。隶酉阳宣抚司(后为“酉阳宣慰司”)。清顺治十六年(1659)归附,因呈请袭职迟延,部册无名,未准世袭,亦未颁给印信、号纸,仍称长官。住牧四川酉

  • 八思巴字

    元世祖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拼音文字。忽必烈于至元六年(1269)颁发专门诏书推行。诏中称“蒙古新字”。时隔不久,于八年(1271)皇帝又下令改称“蒙古字”。史书称“蒙古国书(字)”或“元国书(字)

  • 见“佐领”(1087页)。

  • 移剌古与涅

    ?—1213金末将领。契丹族。章宗泰和(1201—1208)年间,为副统随左监军纥石烈执中抗击宋军北伐。六年(1206)十一月,出清河口(今山东东平西),领精骑4千强渡淮河,大败宋兵,克淮阴,进围楚州

  • 刘悉勿祈

    ?—359晋代铁弗匈奴首领。又作刘悉勿祁。※刘务桓之子。兄弟12人俱依附代王拓跋什翼犍。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铁弗匈奴首领、叔刘阏陋头以部众离叛,惧而东走后,遂尽有其众,自立。被代王遣归本部。三

  • 通古斯语支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语支之一。早期的分类法,只包括中国境内的鄂温克语(旧称索伦语)、鄂伦春语、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较新的分类法,在本语支内再划分两个次语支。西伯利亚次语

  • 俄蒙商务专条

    ※《俄蒙协约》的附约。1912年11月3日沙俄政府诱迫外蒙古封建主与《俄蒙协约》同时签订。共17条。公开规定沙俄在外蒙古享有各种特权,即可以在外蒙古境内任意居住和往来、租借和购买土地、自由经营各种商业

  • 陈友

    ?—1468明朝将领。西域人后裔。一说为蒙古族。入居安徽全椒县。通蒙古语,熟悉蒙古事务。正统(1436—1449)初,授千户,后累迁都指挥佥事。频年出使瓦剌有劳,进都指挥使。正统九年(1444),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