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央语支

仡央语支

或称仡央语群,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语支之一。分布在我国贵州省中部、西部,云南省东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与之毗连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主要语言有仡佬语、拉基语、普标语、布央语、耶容语、木佬语等。这个语支与壮侗语族中其他几个语支的关系较远。在这些语言中,仡佬语有带鼻冠音的清塞音、塞擦音声母和pl、mpl、kl、 kl等复辅音声母,其它语言这些声母已经简化;多数语言仍保留小舌音声母q、qh;除布央语外,其他语言都有送气清塞音声母;只有普标语仍保留清鼻音和浊鼻音声母的对立。普标语、布央语和耶容语仍完整地保留塞音韵尾和鼻音韵尾,其他语言的韵母系统明显简化。有4至6个舒声调,普标、布央、耶容等还有2个至4个促声调。这些语言有比较多带前缀的词,前缀一般没有词汇意义。词类一般没有表示性、数、格、体、式、态等范畴的标志和词形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它们主要的语序是SVO,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除表示数量的修饰成分放在中心成分前面外,其他修饰成分多在中心成分之后;状语有的在谓语前面,有的在谓语后面,否定副词修饰谓语时,除普标语和羿语已移到谓语的前面外,其他语言都放在谓语及其宾语的后面。除羿语外,仡央诸语言都有一套大致相同而与壮侗诸语言不同的基数词。这几种语言的同源词约在30%至40%之间(以200个最基本的词为基数进行统计,下同),它们和壮泰、侗水两语支的同源词一般在25%上下,而壮泰、侗水语言内部的同源词一般在45%至65%之间,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同源词的语音面貌比较一致,声、韵、调的对应关系也较整齐,而仡央语群和壮、侗等语言之间同源词的语音面貌差别相当大,对应关系不很明显,甚至连统一的调类也建立不起来。因此,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仡央语群可作为壮侗语族中独立性较大的一个语支。在仡央语支下面,可以再分仡拉(包括仡佬语、拉基语、羿语和木佬语)和央标(包括布央语、普标语和耶容语)两小支。

猜你喜欢

  • 龙木头都留等一十二族军民千户所

    元代在四川羌族地区设置的土司名。隶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设达鲁花赤1员,千户1员。

  • 盖闹

    西魏大统年间氐族起义首领,南秦州(治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氐帅。大统十六年(550),于北谷聚众起兵反魏,各地纷起响应,覃洛聚洮中,杨兴德、苻双围平氐城,姜樊哙占武阶(治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白龙江北岸),并西

  • 图尔都

    ?—1779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喀喇玛特系和卓。维吾尔族。叶尔羌(今莎车)人。清辅国公※额色尹兄阿里和卓子。初隶准噶尔,被胁徙伊犁。乾隆二十年(1755)冬,霍集占叛清,欲强胁其归叶尔羌。不从,偕额

  • 哈占

    1632—1686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由官学生授鸿胪寺赞礼郎,累迁吏部员外郎、郎中、兵部督捕理事官。康熙八年(1669),授秘书院学士。十一年(1672),擢工部侍郎。十二年,授陕西

  • 孱陵

    见“作唐”(1088页)。

  • 东受降城

    见“三受降城”(52页)。

  • 窝集卫

    见“兀者卫”(108页)。

  • 乌斯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译乌思、兀儿速惕、兀刺速惕、兀速等。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其居地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乌斯河流域。《元史·地理志》:“乌斯亦因水为名,在吉剌吉

  • 兀鲁兀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兀鲁、兀鲁吾、吾鲁兀、兀鲁兀惕。与成吉思汗所出孛儿只斤氏同源,皆出自孛端察儿(成吉思汗十世祖)。初依附于泰赤乌部,在“十三翼之战”中,与札答兰等13部结盟,与铁木真(成吉思汗)为

  • 拓跋寔君

    ?—376代国宗室。鲜卑拓跋氏。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庶长子。建国三十九年(376),其父受前秦攻击,逃往阴山之北,又遭高车抢掠,退回漠南。时代国世子拓跋寔及弟拓跋翰早卒,继嗣未定,前秦兵尚在君子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