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仇池

仇池

①地名。因山得名,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又名河池、百顷、氐池、仇夷、瞿堆。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一说成县西北)。因山筑城,四面壁立,峭绝险固。上有平地,方20余里,田百顷,泉99源。可引泉灌田,煮土成盐。汉建安(196—220)中,略阳清水氐人杨腾徙居此地。晋元康六年(296),氐人杨茂搜自略阳还保仇池,建前仇池国。太宁(323—326)初,其子杨难敌南奔汉中,前赵刘曜置益州刺史镇仇池,既而难敌复取之。永和三年(347),晋置仇池郡,后又兼置北秦州。太和六年(371),前秦置南秦州,命杨统为刺史。太元十年(385),难敌曾孙杨定复据仇池,建后仇池国。宋元嘉十九年(442),宋取仇池。次年,为北魏所夺,亦置仇池郡,寻改为仇池镇。昇明元年(477),杨文度曾攻取仇池,未几为魏夺回。西魏时降郡为仇池县,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寻改为灵道县。 ②两晋十六国时期略阳清水氐人杨氏所建政权名。自晋元康六年(296)杨茂搜建国至西魏废帝二年(553) (一说至北周大象二年,即580年),几经兴亡,延续250余年(一说为280余年),共历29主(一说为33主)。后世研究者以其兴亡和政治中心的迁移,分为※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其疆域主要在今甘肃武都专区东南部、四川平武一带。盛时曾据有陕西汉中、安康、甘肃天水、秦安、四川梓橦等地。居民有氐、羌、汉等族。以农耕为主,兼营猎牧。

猜你喜欢

  • 延庆

    西辽德宗天佑皇帝耶律大石年号。约1131—1133年,凡3年。

  • 铁失

    ?—1323元朝大臣。又译帖赤、帖失、帖实。蒙古亦乞列思氏。英宗妃速哥八剌兄,权相铁木迭儿义子。仁宗(1311—1320年在位)时,任翰林学士承旨、宣徽院使。英宗即位初,任太医院使、中都威卫指挥使。至

  • 白法信

    西夏初期高僧。被封为国师。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奉景宗元昊敕,主持译经,将汉文佛经译为西夏文,开西夏译经先河,对西夏佛教发展有重大贡献。或为龟兹人。

  • 萧贵哥

    辽末代皇帝天祚帝之元妃。契丹族。皇后※萧夺里懒妹。17岁册为元妃。性沉静、宽厚。尝昼寝,觉近侍盗貂褥,假寐不语,传为一时佳话。生子雅里(梁王)、定(秦王)、宁(许王)。另有3女。时东北女真勃兴,辽迅溃

  • 瓦寺宣慰司

    明清时四川土司名。司治今阿坝州汶川县涂禹山。统辖藏民和汶川部分羌民。土司祖籍西藏,后迁居董卜韩胡(今宝兴县硗碛乡)。明正统九年(1444),有雍中罗洛思者以藏经进贡,封“加渴瓦寺灌顶觉弘善大国师”。十

  • 怜真加加瓦

    见“杨琏真加”(979页)。

  • 夜郎县

    古县名。①东汉置,治所在今贵州省关岭境内,为布依、苗等民族之聚居地区。西晋至南朝曾为※夜郎郡治所。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后废。②唐武德四年(621),分宁夷(今贵州德江西南)置,治所在今贵州石阡县西

  • 安西四镇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四座军事重镇。贞观十八年(644)至上元二年(675),唐先后在西域设置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境)、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四镇,驻军镇守边疆。隶属安西都

  • 狭巴领山

    山名。即撒尔布山。位于西藏西南中尼边界,由廓尔喀(即尼泊尔)进入济咙(吉隆)道上。乾隆五十七年(1792)廓尔喀侵藏失败后,驻藏大臣和琳派游击张志林、噶布伦丹津等查核边界,设立鄂博。五十九年(1794

  •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

    傣族土司名。亦称西双版纳宣慰使司。“车里”又作“彻里”、“车厘”。唐、宋时先后属南诏大理政权银生节度管辖。十二世纪傣族首领叭真统一各部,以景洪为中心建立“勐泐”政权,称“景龙金殿国”。元至元间(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