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承修
清广东归善(今惠州)人,字铁香。举人出身。同治初纳资为刑部郎中,后任浙江、江南道监察御史。曾多次上疏论闱姓赌捐和吏治、考场积弊,弹劾李瀚章、崇勋等人,为“清流派”健将之一。光绪八年(1882)迁给事中。中法战争期间,曾劾徐延旭、唐炯失地丧师,主张力筹战守,先后上疏十三章。授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充总理衙门大臣。旋因上疏袒护樊恭煦,被革职留任。十一年赴天津参与李鸿章签订中法和约事宜。旋赴中越边界与法国代表会勘中越边界。后因病归,主讲丰湖书院。
清广东归善(今惠州)人,字铁香。举人出身。同治初纳资为刑部郎中,后任浙江、江南道监察御史。曾多次上疏论闱姓赌捐和吏治、考场积弊,弹劾李瀚章、崇勋等人,为“清流派”健将之一。光绪八年(1882)迁给事中。中法战争期间,曾劾徐延旭、唐炯失地丧师,主张力筹战守,先后上疏十三章。授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充总理衙门大臣。旋因上疏袒护樊恭煦,被革职留任。十一年赴天津参与李鸿章签订中法和约事宜。旋赴中越边界与法国代表会勘中越边界。后因病归,主讲丰湖书院。
宋代幕职官的一种。包括防御、团练、军事推官,军、监判官。
明与后金之首次战役。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主努尔哈赤书七大恨誓师,分两路攻明。自率一路袭取抚顺(今属辽宁),明游击将军李永芳降。广宁总兵张承荫率军赴援,中诱敌计,全军覆没,将士死者万人,生还者
古遗址。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原为汉定襄郡成乐县,公元258年,拓跋鲜卑始祖神元帝力微迁都于此,遂成为拓跋氏活动中心,至北魏天兴二年(399)迁都平城止 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接北垣
?—42新莽末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字次元,一作文元,又字伯玉。世为货殖著姓,称雄乡闾。曾任新莽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后免归。绿林农民起义后,宣扬“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谶文,拥戴宗室刘秀起兵。更始
西汉置。治今山东乐陵市西南。属平原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移治今山东临邑县北。唐贞观十七年(643)省入平昌县。
官署名。掌修国史。宋初于门下省置编修院掌修国史,事毕即罢。元丰改制后,每修前朝国史则置。元祐五年(1090)置,隶门下省,绍圣二年(1095)改隶秘书省。南宋时,每置即以宰相提举。其属有修撰、同修撰、
?—988辽人,字安隐。先世仕于遥辇氏。穆宗时,累官南府宰相。景宗保宁八年(976),与冀王敌烈领兵援北汉,抗宋兵,以功加守太保。乾亨元年(979),为都统,与监军冀王敌烈领兵援北汉,与宋军战于白马岭
或称储贰,即皇太子或皇位继承人。《汉书·疏广传):“太子,国储副君。”《后汉书·邓皇后纪》:“及元兴、延平之际,国无储副。”
1279—1340元遂宁(今属四川)人,字敬德。居江陵。延祐进士。授承信郎、同知湘阴州事,有政绩。岁满,入为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因事坐罢。不久,除翰林修撰,升待制,选为国子司业,遂为翰林直学士。文章
1079—1146宋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字叔通。大观进士。累迁中书舍人。宣和间,蔡攸、童贯等谋引金攻辽,他上疏谏阻,降集英殿修撰。金兵南下,为军前宣谕使。数使金营议和,金兵退,言者劾其议和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