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蚕桑萃编

蚕桑萃编

书名。清卫杰撰。杰,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在保定蚕桑局任职期间撰写此书。十三卷。是一部较全面地总结概括蚕桑农政的农业参考书。包括:(一)“稽古”(历代诏制类、历代劝课类);(二)“桑政”(辨土类、辨水类、论耕类、桑种类、辨叶类、辨畦类、祷雨类、种椹类、辨栽类、移栽类、压插类、接博类、浇灌类、培壅类、耘锄类、修剪类、护桑类、治虫类、兼种类);(三)“蚕政”(蚕始类、蚕性类、蚕室类、蚕具类、蚕料类、蚕饲类、采叶类、审候类、易器类、留子类、浴子类、生蚁类、收蚁类、育蚁类、头眠类、 二眠类、三眠类、大眠类、上簇类、摘茧类);(四)“缫政”(缫茧类、缫具类、制茧类、煮丝类);(五)“纺政”(纺络类、纺器类、水纺类、旱纺类);(六)“染政”(染始类、染练类、料物类、色泽类);(七)“织政”(机具类、工艺类、经纬类、养樗蚕织粗细附、缎绸类);(八)“绵谱”(茧馀类、制绵类);(九)“线谱”(茧绒类、抽线类);(十)“花谱”(花卉类、花纹类);(十一)“图谱(一)”(桑器图类、蚕器图类、纺织器图类);(十二)“图谱(二)”(桑图咏类、蚕图咏类、纺织图咏类);(十三)“图谱(三)”(豳风图咏类、四时图咏类);卷首有“纶音”。该书较全面地记载了从栽桑养蚕到织染成布全过程的各工序,并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工艺,都分别予以描述、说明,对推广普及中国农桑技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 周代国名。姬姓。周武王伐纣后,封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为三监之一。成王时,蔡叔与管叔、武庚叛周,周公平定叛乱,被放逐而死。周公重封叔度子蔡仲(名胡)于蔡。春秋时,常受楚逼迫。公元前531年,楚

  • 新民

    ①使民更新,教育人民,开发民智。《书·康诰》:“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孔传:“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②新归附之民。北魏征服后燕等地之后,将所俘人口迁入京师等地,谓之新民。可不改其俗,实行计口授

  • 杨衢云

    1861—1901清福建海澄(今龙海)人,原名飞鸿,字肇春。早年习英文,曾任香港湾仔国家书院教员。光绪十八年(1892)与谢缵泰等在香港创立辅仁文社以“开通民智,讨论时事”为宗旨。二十一年入兴中会,举

  • 不慊斋漫存

    书名。清徐赓陛撰。正编六卷,续集二卷。系光绪年间徐氏官广东、山东知县时的告示、公牍,反映当地的吏治民生及风俗。宣统元年(1909)刊行。

  • 天说

    篇名。唐柳宗元著。作于永贞遭贬后。针对韩愈天能“赏功伐过”之说,指出天地、元气、阴阳皆为自然现象。其发展变化产生万物和人类,而不能赏功伐祸。人类祸福为“功者自功,祸者自祸”。载《柳河东集》。

  • 停年格

    任官制度。北魏孝明帝神龟中,由吏部尚书崔亮奏立此格。因当时武官可依资入选,候选人多而官职少。吏部任用官吏时,以官员停解年月为断,不问贤愚,时间在前者先用,即称停年格。施行后反对者很多,但迄北魏末未改。

  • 岳州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升岳州置。治巴陵县(今岳阳市),属湖广行省。辖境相当今湖南岳阳、平江、临湘、华容、南县等市、县地。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为岳州府。

  • 晋东防军纪略

    书名。清王耀焕撰。书成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王氏随大同总镇刘光才率忠毅五营驻防晋东井陉,襄办营务。该书记叙了晋东防守战过程,对清军与法、德侵略军作战中的临阵脱逃和腐败情况,所

  • 历代政要表

    历(歷)书名。清胡子清编辑。一卷。胡氏认为秦变封建为郡县,政体亦因之一变,迄清二千余年,政权分合,各种制度因革损益,以及疆域变迁等,头绪纷繁。因辑录二十四史书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文献

  • 学究一经

    科举科目之一。唐代明经科有五经、三经、二经、一经之别。明一经者,即称为“学究一经”。代宗宝应二年(763),始实行以精通一经取士之制,称学究某经。贞元末年以后,学究一经屡见于记载,有时亦简称为“学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