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
北宋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字正仲。庆历进士。调嘉兴主簿。治平中为国子监直讲,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史馆检讨、知太常礼院。素与王安石友善,熙宁中安石执政,论事不合,即谢不往。元丰初,除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进右正言、知制诰兼判太常寺,迁知开封府,改兵部、户部尚书。元祐二年(1087)拜尚书右丞,次年迁左丞。在朝遇事必争,尝反对罢京畿保甲。后出知蔡州,徙扬州。入为吏部尚书,复出知大名府、杭州。绍圣初提举崇禧观,致仕。著有《元丰九域志》。
北宋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字正仲。庆历进士。调嘉兴主簿。治平中为国子监直讲,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史馆检讨、知太常礼院。素与王安石友善,熙宁中安石执政,论事不合,即谢不往。元丰初,除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进右正言、知制诰兼判太常寺,迁知开封府,改兵部、户部尚书。元祐二年(1087)拜尚书右丞,次年迁左丞。在朝遇事必争,尝反对罢京畿保甲。后出知蔡州,徙扬州。入为吏部尚书,复出知大名府、杭州。绍圣初提举崇禧观,致仕。著有《元丰九域志》。
一作吴儿峪。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系太行山口军事要塞。《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1358)分兵“屯上党,塞吾儿谷”,即此。明洪武初置吴儿峪巡检司。
元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源于汉语先生,指道教之道士。元代文献中音译作赏生或先生,义译作先生。
古时大小麦的统称。来,小麦;牟,大麦。殷商甲骨卜辞中有“来”字,无“牟”字。《诗·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牟,帝命率育”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麦与黍、稷、麻、豆等合称为五谷或九谷,并最终取代黍稷成为北
官名。北魏置,主持全国僧务。见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八八《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僧令法师墓志铭》。隋亦置,为管理佛教事务的僧官。参见“沙门统(1)”。
?—1233一作完颜讷申。金女真人,字正甫。素兰之弟。女真策论进士。正大五年(1228),任翰林侍讲学士,以御史大夫出使蒙古,至龙驹河(今克鲁伦河)见窝阔台。七年,升吏部尚书,再出使。天兴元年(123
见“恤”。
书名。清宋晋撰。二卷。宋晋,道光进士,累官至户部侍郎。是书涉及洋务事不少,也有关于太平军记事。光绪十三年(1887)刊行。
明清四个工商业城镇的合称。即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县西南朱仙镇)、景德镇(今江西景德镇市)、佛山镇(今广东佛山市)和汉口镇(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区),均为当时货物集散、商业繁盛的市镇。
官署名。西夏佛教学术与教育机构。传扬戒、定、慧三学。设百官法士。
朝仪制度。即由纠仪官员纠察朝仪。明代由纠仪御史及锦衣卫校尉纠察朝臣仪节。每逢朝会,有御史二人,锦衣卫校尉五百名,于南京奉天门下,监视朝臣举止。失仪者即剥去衣冠,执送镇抚司狱受杖。至万历时,始改为罚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