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顺
隋末唐初雍州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十八岁出家,先习禅法,后学《华严经》。唐太宗曾召入宫问答,赐号“帝心”,故亦称“帝心尊者”。后住终南山至相寺。提出“五教止观”说,以《华严》为最高的“一乘圆教”经典。认为“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门是事”(《华严五教止观》),理事“空有无二,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同上),为法藏等创建华严宗提供了思想资料,被推崇为华严宗“初祖”。相传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但有疑者。著名弟子有智俨等。
隋末唐初雍州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十八岁出家,先习禅法,后学《华严经》。唐太宗曾召入宫问答,赐号“帝心”,故亦称“帝心尊者”。后住终南山至相寺。提出“五教止观”说,以《华严》为最高的“一乘圆教”经典。认为“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门是事”(《华严五教止观》),理事“空有无二,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同上),为法藏等创建华严宗提供了思想资料,被推崇为华严宗“初祖”。相传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但有疑者。著名弟子有智俨等。
书名。东汉张仲景撰。十卷(一作三十六卷)。作者原著《伤寒杂病论》,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将其中专论“伤寒”的内容择出,而成《伤寒论》。其余论杂病的内容经后人整理而成《金匮要略》。北宋治平二年(1065)校
使职名。唐乾宁三年(896)李茂贞进逼京师,昭宗出渭北,以韩建为京畿都指挥、催促诸道纲运等使,移檄诸道,令共输资粮诣行在。
官署名。唐初秦王、齐王府所置六护军府之一。掌侍卫陪从,置护军一人、副护军二人,长史、录事及仓、兵、铠曹参军各一人;统军五人、别将十人,分别掌领亲、勋卫及外军。
书名。又名《国朝边事续钞》。清末朱克敬撰。八卷。朱氏继《边事汇钞》,采辑道光以来有关中外交涉的奏折、著述、书牍等而成。于林则徐奏议、魏源《筹海篇》、王韬《普法战纪序》,及曾国藩、李鸿章、郭嵩焘等有关洋
1252—1333元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字彦博。至元十三年(1276)为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累迁监察御史、中书右司员外郎。成宗时,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仁宗时历任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
在今河南洛宁县东北。《资治通鉴》:唐上元二年(761),史思明为卫伯玉所败,退屯永宁,在鹿桥驿为史朝义将骆悦所擒,即此。
1384—1458明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字思敬。诸生。永乐元年(1403)以鸿胪寺序班累进右寺丞。正统时历官礼部左侍郎、右都御史。景泰元年(1450)与侍郎赵荣出使瓦剌,善词辩,也先不能屈,迎英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为避免八国联军及外人侵夺此矿,派已卸任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英籍德国人)为“洋总办”。美国矿师胡华(Herbert ClarkHoover,即胡佛,18
即藏传佛教。
1855—1882清后藏托布加(今西藏南木林境内)人。藏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咸丰十年(1860)在扎什伦布寺坐床。光绪四年(1878)自日喀则到拉萨途中,为达赖十三世削发,并取法名为土丹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