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
沅一作舞。源出今河南方城县东南。东流经舞阳县南、西平县北,至县东注入汝水。元至正年间,西平以上断流,沅水遂为南汝正源。明嘉靖末,沅水又改道东出澺水,因西平境内沅水本有洪河之称,此后遂统称沅、澺全流为洪河。
即今湖南沅江。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武陵蛮反,遣刘尚将兵由沅水入武溪击之,即此。
沅一作舞。源出今河南方城县东南。东流经舞阳县南、西平县北,至县东注入汝水。元至正年间,西平以上断流,沅水遂为南汝正源。明嘉靖末,沅水又改道东出澺水,因西平境内沅水本有洪河之称,此后遂统称沅、澺全流为洪河。
即今湖南沅江。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武陵蛮反,遣刘尚将兵由沅水入武溪击之,即此。
官署名。元代置。秩从五品,掌东宫太医,隶詹事院。设于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十一年,改掌医署,隶徽政院,寻罢。大德十一年(1307),立典医监,至大四年(1311)罢。泰定四年(1327)复立署
西晋广平曲周(今河北曲周东北)人,字长玄。咸宁四年(278)司隶校尉刘毅辟为都官从事。旋以劾奏中护军羊琇犯法,名震远近,遂辟公府掾,迁尚书郎、侍御史。后补洛阳令,历安定、顿丘太守,卒于官。
?—1911清末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字星岩。光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任军机章京、户部郎中。后出任四川顺庆、山东青州、直隶大名知府。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安徽宁池太广道迁甘肃按察使。次年任陕
见“水洛城”。
亦称《十三篇》、《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又与《吴起兵法》合称《孙吴兵法》或《孙吴之书》。春秋时军事家孙武撰。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有《孙武兵书》十三篇,《
正任刺史的简称。
沿河大堤之外的防护副堤。明代治河工程中多筑于河势激急或大堤不甚坚固之处,以防溃决。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初夺取西北的一次战役。洪武二年(1369)二月,明徐达遣副将军常遇春率军渡河趋陕西,克奉元(今陕西西安),下凤翔,元将李思齐退守临洮。徐达克秦州(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等地后
南朝梁法典。天监元年(502),梁武帝以齐时刑政多僻,欲议定律令,得齐时旧郎蔡法度,云齐武帝时,删定郎王植之集注晋张斐、杜预旧律,合为一书,共一千五百三十条,事未施行。乃以法度为兼尚书删定郎,损益旧本
明末清初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皇士。曾任明太仆寺丞。著有《再生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