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郡
西晋太康二年(281)罢毗陵典农校尉置。治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东南丹徒镇)。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丹阳、丹徒、武进、江阴等市、县地。后移治毗陵县(今常州市)。永嘉五年(311)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为晋陵郡。隋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西晋太康二年(281)罢毗陵典农校尉置。治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东南丹徒镇)。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丹阳、丹徒、武进、江阴等市、县地。后移治毗陵县(今常州市)。永嘉五年(311)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为晋陵郡。隋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即方以智、冒襄、侯方域、陈贞慧。皆出身官宦,才思敏捷,流连诗酒,好评说时政、指斥权势,为复社名流。
明在北边采取的军事行动之一。唐时防契丹已用此策,明仍行之。守边将每至秋月草枯,率兵约日同出数百里外,纵火焚烧,使敌马无水草可恃。事毕,造册奏报。
1791—1884清满洲镶红旗人,富察氏,字时若。以荫生历升佐领、协领、凉州副都统。咸丰三年(1853)后,在湖北办理军务,会同曾国藩镇压湖北太平军。五年署荆州右翼副都统,旋调江宁副都统。十年署江宁将
即“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
清代户籍术语。即分立户头。八旗正身旗人子侄,年满十六(即成丁年龄),登记户部档后方许为之。官员子弟有职任者,不受此限。
官名。管理佛教事务之僧官。金代设于各州郡,掌领州郡之僧众,理决僧尼词讼。元代设于县,为各县都纲司之长官。至大四年(1311)二月,仁宗登极,下令罢各级僧司衙门,废僧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复置,为
①汉代皇宫选择妃嫔、宫女所规定的容貌标准。汉制,每年八月案比民户时,常遣中大夫、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四郊挑选良家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分别情况,选作妃嫔宫女。②佛教
官名。周代置。(1)驾驭车马之官。同“驭”。《诗经·小雅·车攻》:“徒御不惊。”郑玄笺:“徒,御马也。”《礼记·王制》:“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2)武官。又称御戎。《左传·
画圆的工具。相传为黄帝时(一说尧时)能工巧匠倕所创。规玦与*矩是古代作图、度量的两种最基本器具。在汉代留下的许多画上可见有伏羲执规,女娲执矩的形象。《史记·夏本纪》云:“(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
?—947五代时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先世为突厥人。以善射为骑将,屡从后唐庄宗、明宗攻战,与石敬瑭联姻。后晋时历任镇国、彰义节度使,入为右武卫大将军。开运二年(945),与诸将力战,在阳城破契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