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
春秋卫地。即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南陈留附近。《春秋》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公会齐侯于城濮”;又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皆即此。城濮之战的胜利,奠定晋国霸主的地位。
春秋卫地。即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南陈留附近。《春秋》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公会齐侯于城濮”;又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皆即此。城濮之战的胜利,奠定晋国霸主的地位。
春秋周畿内邑。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王子朝作乱,“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前城”,《水经·伊水注》引京相璠说即前亭;又引服虔说“前”读为“泉”。
书名。近人吴光耀撰。五卷。称颂慈禧太后,谓其对国民有三大功德,对慈禧行事曲尽阿谀,对康梁维新派备致诬蔑,持论极为悖谬。有1925年成都昌福公司印本。
又称光塔寺。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位于广州。始建年代有唐、宋两说。南宋开禧二年(1206)以前成书的《南海百咏》说,相传建于唐代。元至正十年(1350)所立《重建怀圣寺记》碑文,亦说世传该寺“建于李唐
北宋置。治今广西崇左县西北新和。属邕州羁縻。元属太平路。明嘉靖十九年(1540)移治今崇左县(太平)。为太平府治。1951年与左县合并为崇左县。仍驻太平镇。
见“牧府长史”。
明安徽宣城(今宣州)人,字文伯。著有《读史图纂》。
官名。春秋时晋国置。掌国家典籍的史官。《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汝,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杨伯峻注:“司典指孙伯黡。”
周天子赐予卿大夫自置官吏以治家邑。《周礼·春官·大宗伯》:“六命赐官。”郑玄注:“赐官者,使得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诸侯。”后泛称君主赐臣下官职,亦称所赐之官。
隋北海(治今山东青州)人。大业九年(613)率众起义,自号卢公,拥众三万,与秦君弘合军克北海郡,旋为隋将张须陀所败。
?—1037辽宗室女,耶律氏。兴宗景福元年(1031),封兴平公主,嫁西夏元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