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官
谏诤之官的统称。历代之设,名目不一。汉朝有谏议大夫。唐朝、宋神宗元丰(1078—1085)以后,为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 (司谏) 、左右拾遗(正言)统称。明朝沿用之。
掌谏诤的官员称谏官。汉班固《白虎通·谏诤》:“臣至尊,故设辅弼置谏官。”各朝所设谏官,有同有异如汉有谏议大夫;唐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宋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辽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金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参看“谏院”条。
谏诤之官的统称。历代之设,名目不一。汉朝有谏议大夫。唐朝、宋神宗元丰(1078—1085)以后,为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 (司谏) 、左右拾遗(正言)统称。明朝沿用之。
掌谏诤的官员称谏官。汉班固《白虎通·谏诤》:“臣至尊,故设辅弼置谏官。”各朝所设谏官,有同有异如汉有谏议大夫;唐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宋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辽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金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参看“谏院”条。
官名。北宋前期置,以京朝官兼任,职掌同史馆检讨。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参见“史馆检讨”。官名。掌修国史,以京朝官充任。
官署名,宋置,为掌管国家东部财政的官署。《宋史·职官二·三司使》:“又分天下为十道:曰河南、河东、关西、剑南、淮南、江南东西、两浙、广南。在京东曰左计。京西曰右计。”关于“京东京西”有人认为应为“东京
见“同文馆”②。
官名。宋初有马步军都部署,后避英宗赵曙名讳改称,以诸路帅臣兼领,掌总治诸路军旅屯戍、营防守御之政令。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于沿河沿淮沿江要郡帅府置,以文臣充任,带安抚使衔。绍兴五年(1135)
参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设置,为礼部的主官,全称为殿前礼部春官,设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参见“朝内六部”。
官名。即“旗籍清吏司员外郎”。
东宫武官名。南朝梁置,掌东宫殿廷护卫。江子一之弟名子五者曾任此职。
官名。即户部员外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户部员外郎。
对担任宰相而又封王者的尊称。《晋书·隐逸·孟陋传》: “简文帝辅政,命为参军,称疾不起”,曰“我疾病不堪恭相王之命,非敢为高也。”宰相受封为王称相王。《三国志·魏书·陈留王英》:“(咸熙元年三月)已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