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经筵

经筵

儒臣向皇帝讲授经史之制度。汉成帝时,曾召郑宽中、张禹朝夕至金华殿,讲说《尚书》、《论语》。北魏孝武帝复延公卿学官于显阳殿,命儒臣讲《孝经》、《礼记》、《大戴礼》。至宋朝始成定制。宋太宗曾以著作佐郎吕文仲为侍读。真宗时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仁宗时又设崇政殿说书。皆掌进读史书,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自二月至端午日、八月至长至日,逢单日入侍迩英阁,轮流讲读。英宗命司马光编集历代君臣事迹,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每开经筵,常令进读。元丰 (1078—1085) 改制,废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但以侍从以上兼侍读、侍讲。南宋时,侍读、侍讲多以台谏官兼任。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置奎章阁学士院,设大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等官。掌进读经史,考历代帝王之治。顺帝时废。明初令文学侍从之士进讲经史,无定日,定所。英宗正统元年(1436)定制,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开经筵于文华殿,寒暑暂免。其仪式极为隆重,勋臣一人知经筵,内阁大学士成知、或同知,六部尚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侍班,由翰林院、春坊之官及国子监祭酒进讲。中叶以后,皇帝常借故不到,遂形同虚设。清朝设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 讲官,满、汉各二人。掌进读讲章,敷陈训典。


天子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汉宣帝诏诸儒讲五经于石渠阁;唐玄宗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院,选耆儒日一人侍读,并置集贤院侍读学士、侍读直学士;宋朝始称经筵,每年二月到端午日,八月至冬至日,逢单日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元明清三代沿承此制,但讲期不一。参看“经筵讲官”条。

猜你喜欢

  • 额兀迭臣

    即“玉典赤”。

  • 兵曹参军事

    官名。隋朝诸卫、诸率、诸王府、诸州皆置为僚属,正七品上至正九品下、视正八品至视正九品不等,文帝开皇三年(583)改名司兵参军事,十二年雍州复改兵曹从事置; 炀帝大业三年(607) 皆改名司兵书佐。唐高

  • 小驾部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夏官府驾部次官,亦称驾部下大夫或小驾部,佐驾部中大夫掌皇帝出行的车驾及马、驼、羊的牧养。北周武帝建德二年 (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遂成为驾部长官,称

  • 礼物局

    官署名。南宋置,掌造每年遣国信使所用礼物。孝宗隆兴二年(1164),并入文思院。官署名。宋置,掌造每年向契丹或金派遣贺正旦或贺生辰国信使所用礼物,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并入文思院。

  • 崇虚局丞

    官名。北齐置。参见“崇虚局”。官名。北齐太庙署令所属,掌五岳四读神祀,在京及诸州道士簿帐等事。

  • 同知登闻鼓院事

    官名。金置,见“登闻鼓院”。

  • 员外谏议大夫

    官名。北魏置。指在正员之外添授的谏议大夫。前废帝普泰元年(531),诏此职得俸而不给力,老合外选者,依常格,其未老欲外选者,听解此职。朔望入朝,若正员有缺,随才进补。

  • 文思署令

    官名,金朝置。从六品,掌造内外局分印合、伞浮图金银等尚辇仪鸾局车具、亭帐之物,和三国生日等礼及织染文服两署金钱。其佐官有丞,从七品;直长,正八品。见《金史·百官二》。

  • 中台侍御监司帅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员二人,六品。

  • 民部吏上士、中士

    官名。见“民部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