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祠部

祠部

①官署名。尚书省诸曹之一。东晋、南朝掌宗庙祭祀礼乐制度,领祠部、仪曹二郎曹。长官为尚书,然不常授,如缺则由尚书右仆射兼领。北魏不常置,或设神部、仪曹、礼部等尚书领祭祀礼仪事。北齐为尚书省六曹之一,掌宗庙祭祀、少数民族、疆域地图、田猎、屯田、土木工程之政令,领祠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五郎曹,仪曹则转属殿中尚书。其长官尚书或缺,则以尚书右仆射兼领。隋朝改名“礼部”。②官署名。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省诸郎曹之一。设郎(郎中、侍郎)为长官,隶祠部尚书,其官如缺,则隶尚书右仆射。职掌参议、制定郊祀宗庙吉凶礼仪制度,唯北齐专掌祠祀医药、死丧赠赐,吉凶礼制归仪曹。隋朝改称祠部司,隶礼部。历代因之。初设侍郎、员外郎为长贰,炀帝改置郎、承务郎。唐朝以郎中、员外郎为长贰,遂成定制。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及僧尼簿籍之政。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司禋,咸亨元年(670)复旧,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再改司禋(一说改职祠),肃宗至德二载(757)再复。当时或置祠祭使掌其职事,以他官兼领。五代因之。北宋前期设判部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主管祠祭、国忌、休假日期,掌僧尼、道士、女冠、童行名籍,颁发度牒。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为长贰,掌全国祀典、道释、祠庙、医药之政令,兼领医官磨勘、医生试补等事。哲宗元祐(1086—1094)中,省一员郎官。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兼领膳部。孝宗隆兴(1163—1164)以后省并。明初复置,为礼部四属部之一,设郎中、员外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名“祠祭清吏司”。③ 礼部司官的别称。


官名。魏尚书有祠部曹,掌管礼制。东晋设祠部尚书,掌管祭祀。南朝宋祠部尚书主管祠部曹;北齐祠部尚书掌管医药赠礼;北周改为礼部。隋、唐在礼部设祠部曹,掌管祭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及僧尼簿籍。明清改为祠祭司,掌管祭祀等事。参看《晋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一》、《通典·职官五》、《明史·职官志一》。

猜你喜欢

  • 尸祝

    官名。主司巫术祝祷之官。《庄子·外篇·天运》: “尸祝齐戒以将之。”成玄英疏: “巫师也。”

  • 集贤殿书院侍讲学士

    官名。唐朝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五品以上为之,以质史籍疑义。

  • 左右羽林率倅长中士

    官名。见“左右羽林率上士”。

  • 奉义将军

    官名。三国蜀置,诸葛亮收伏姜维后,辟其为仓曹掾,加此职,封当阳亭侯。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班,大通三年(529) 罢。杂号将军名,三国蜀置,姜维曾任此将军,掌

  • 连率副贰

    连率即郡太守,其副贰为郡丞或长吏。《后汉书·景丹传》:“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有干事称,迁朔调连率副贰。”

  • 帮审员

    官名。北洋政府置,属县“审检所”,见该条。

  • 龙飞

    天子即位称龙飞。《三国志·魏书·臧洪传》:“昔高祖取彭越于钜野,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中兴。”

  • 大通关大使

    官名。明朝置,隶兵部。未入流。掌大通关税课之事。官名。明代兵部所辖有大通关,置大使、副使各一人,俱未入流。

  • 田曹

    ①官署名,掌农政。(1) 西晋置,为尚书省六曹之一。参见“田曹尚书”。(2) 王府、公府、将军府僚属诸曹之一。西晋杨骏太傅府始置,其后相国府、丞相府等均置,以掾、属领之。西晋末改以参军主曹事。东晋、南

  • 军咨府

    官署名。清末置,为军事最高参谋机关。《清史稿·职官六·军咨府》:“军咨大臣二人,掌秉承诏命,翼赞军谟。总务厅军咨使二人(副协都统、正参领充),掌总领众务。副官二人,递事长一人,递事员五人。第一、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