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礼部员外郎

礼部员外郎

官名。隋高祖开皇六年(586)始置,为尚书省礼部头司礼部司次官,佐司之长官礼部侍郎掌司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仪曹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复旧称。置一员,从六品上,佐礼部郎中掌礼部司事。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称司礼员外郎,咸亨元年 (670)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称春官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 (705)复旧。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六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有实际职掌,作为礼部之佐贰官,参领本部事务,降为正七品。辽朝亦设,圣宗开泰五年 (1016),王景运任此职,其制不详。金朝设一员,从六品; 元朝设二员,从六品。均同宋制,参领本部事务。明、清于礼部所属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设员外郎,为各司之副长官,分别冠以各司之名号。明制,每司设一员,从五品。清朝每司员额不等,四司共十二人,分别由宗室一人、满洲八人、蒙古一人、汉二人充任。初制正四品,顺治十六年 (1659) 改正五品,康熙九年 (1670) 定从五品。此外,礼部铸印局尚设员外郎一人。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为典礼院,遂废。


官名,唐宋皆置,为礼部郎中的佐官,掌礼乐、学校、衣冠、符节、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贡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等。见《新唐书·百官志》,《宋史·职官三》。

猜你喜欢

  • 内枢使

    官名。即内枢密使。

  • 绥远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三国志·宗室传》: “建安九年(204),(孙渝)领丹阳太守,为众所附,至万余人,加绥远将军。”三国吴沿置。两晋、南朝宋省置无常,八品。北魏孝文帝太和十

  • 閤门祗候

    官名。唐制,中书省所隶通事舍人抽赴閤门供职,称閤门祗候。宋初犹有以正官充任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用为武臣加官而不领閤门之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始为职事官,从八品。助理閤门司传

  • 广积抽分竹木局

    官署名。明朝设置于北京的商业税务机构,设大使、副使各一人,掌科收竹木柴薪税。

  • 特勒

    官名。突厥阿史那氏子弟。

  • 巡官

    官名。唐朝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属官,位判官、推官下。又有营田巡官、转运巡官、馆驿巡官等名目,盖随使而置。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三司诸案置,位推官下,以朝官充任,分领诸案庶务,淳化四年

  •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因吏部居尚书列曹之首,且权任要重,故名。《三国志·卫继传》:“拜奉车都尉、大尚书”。《晋书·孔愉传》:“寻徙大尚书”。官名,汉朝称诸曹尚书之长为大尚书。《隋书经籍志》录有:“《四人月令

  • 协同守备

    官名。通常省称协守。明朝军中总兵官、副总兵官及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军职,凡与主将同守一城者,则为协守。有协守副总兵官、协守参将等名目。

  • 俟懃地何

    官名。北魏置。《南齐书·魏虏传》:“又有俟懃地何,比尚书。”此系南朝人对北魏鲜卑语官名的音译。

  • 典兵曹

    官署名。西晋末丞相府、公督府僚属诸曹之一,长官为参军。东晋沿置。南朝宋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