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一说即“质人”,掌市场平定物价的长官。《庄子·知北游》: “夫子之问也因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高亨《诸子新笺》: “质正即质人,而名质正者,正,长也,官也。如酒正、庖正之例耳。”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之。天官府膳部中大夫属官。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遂成为膳部次官。宣帝即位,六府诸司复置中大夫后,仍为属官。正三命。隋文帝开皇
宋朝幕职州县官统称。因由吏部铨选注授差遣,故称。宋初分两使职官、初等职官、令录、判司簿尉四等共七阶。经徽宗崇宁二年(1103)及政和六年(1116)两次改名,七阶为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从政
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阶官名,改西上閤门使置,正六品。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西上閤门使为右武大夫,秩正六品。
清朝都察院副都御史尊称。
官名。辽朝置,为南面官。加官,无实职。在左神武军上将军下。
官署名。金置,属少府监,明昌七年并入祗应司;掌造内外局分印合、伞浮图金银等尚辇仪鸾局车具亭帐之物,并三国生日等礼物,织染文绣两署金线。其长官称令,从六品,副长官称丞,从七品。见《金史·百官二·少府监·
见“十武将军”。
官名。金置,掌薅养竹园采斫之事。设管勾一人,从七品,司吏一人。并有监兵百人,任薅养采斫之役。
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给予谥号的规则,始于周朝,相传有周公谥法、春秋谥法等。秦朝废,汉朝复用,历代因袭。《史记·秦始皇本纪》 : “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