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溃真
官名。北魏置。《南齐书·魏虏传》:“为主出受辞人为折溃真。”此系南朝人对北魏鲜卑语官名的音译。
官名。北魏置。《南齐书·魏虏传》:“为主出受辞人为折溃真。”此系南朝人对北魏鲜卑语官名的音译。
官署名。元朝地方监察机构。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由畏兀儿提刑按察司升立,设官、职掌与御史台略同。置台永昌路(今甘肃永昌),监治河西地区和畏兀儿地区。二十年,省罢。
宋朝吏部注授新及第人差遣所颁布的文榜。又称吏部黄甲榜。每殿试毕,吏部颁之,开具合格人姓名、甲次、名次、所注授差遣。宋代吏部注授新及第人差遣所颁布的文榜。由吏部根据殿试录取者的姓名、甲次、名次,分别拟注
官署名。北齐太子家令寺始置,有令、丞,别领器局,酒局二丞。隋朝沿置,令一员、丞二员。唐朝置令一员、丞二员,掌东宫饮膳之事,另有掌膳、奉觶等属。
①东宫宿卫武官。北周置,杨炯《唐上骑都督高君神道碑》: “曾祖冲,北齐鹰扬郎将,周左屯卫、清宫别将。”②禁卫军指挥机构。隋朝为十二卫之一,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左领军府置,设大将军一员、将军二员,总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非常制,统领南京道诸路兵马。
官库名。明清时光禄寺置银库,明制设大使一人。清制有司库二人,库使八人,经承一人,掌管银库出纳并储藏筵席所用金银器皿。
官名。①御史中丞的简称。② 明清巡抚的别称。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明清两朝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故有此称。官名。汉代御史大夫有两丞,一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
官名。十六国汉置,郭猗曾任此职。参见《晋书·刘聪载记》。
官名。明置,初称总督军务,后改称总督。详“总督”条。
官名。明清都察院所属四川道之职官。掌道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三至五人,后增至七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都察院亦设二人。正七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乾隆十四年(1749),设掌印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