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安抚司

安抚司

官署名。北宋置于河北、河东等地,掌北部边境戎机交聘之事。河北沿边安抚司,真宗景德三年(1006)设; 河东安抚司,大中祥符元年(1008)设;洮河安抚司,神宗熙宁四年(1071)设。南宋时,诸路也曾设置。设安抚使、安抚大使或主管安抚司公事为长官。辽朝有易州飞狐兵马司,道宗咸雍四年(1068)改易州安抚司,属南面边防官。金朝先置宣抚司,后改安抚司,又置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并安抚司。掌镇抚辖区人民、稽察边防军旅之事,并专管猛安谋克,教习武艺及令保其本土风俗。元初曾于部分地区置,后少数族地区亦设,正三品,设达鲁花赤、安抚使、同知、副使、佥事各一员。明洪武七年(1374)西南地区多归附,沿元制置安抚司,设土官署。凡事皆因其土俗,使之附辑少数民族,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其官员有安抚使、同知、副使、佥事各一人,其属有吏目一人。清朝改置安抚使司。


官署名。明朝沿袭元朝制度,在土司中设安抚司,有安抚使以下等官。清朝基本上与明朝相同。参看“宣慰司”和“安抚”条。见《元史·百官七·安抚司》。

猜你喜欢

  • 北衙

    即“北枢密院”。

  • 江南道监察御史

    官名。清朝都察院所属江南道之主官。掌道事。初为掌道,乾隆十四年 (1749) 确定本道职掌。定设掌印御史满、汉各一人,御史满、汉各三人,皆为正五品。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裁。

  • 敷文阁待制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置,为从四品贴职。参见“贴职”。官名,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置,位次于学士、直学士,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敷文阁学士”条。

  • 大三法司

    清制,凡死刑,先由御史、大理寺官及刑部司官预审,称小三法司。然后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及刑部尚书、侍郎会审,称大三法司。

  • 仆人师

    官名。春秋战国置。仆人正的副职。《仪礼·大射》:“仆人正徒相大师,仆人师相少师”。郑玄注:“仆人正,仆人之长。师,其佐也。”

  • 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

    官名。国民党政府于国民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在成立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的同时,并设置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其职任为指导自治并调解省县与盟旗的争执。其官署称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在长官之下设有

  • 太子司直

    官名。唐高宗显庆元年(650) 端尹 (詹事) 府始置,员二人; 龙朔二年(662) 改隶桂坊,置三员,职比侍御史。咸亨元年(670) 依旧二员,隶詹事府,正七品上,掌纠劾东宫宫僚及率府之兵,太子监国

  • 资善堂说书

    官名。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置,掌教授皇子。官名。宋孝宗时置,见“资善堂”。

  • 文昌省

    参见“文昌台”。

  • 中尚令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 (685)改中尚方令置,为尚方监 (少府监) 中尚署长官,置一员,从七品下,掌供郊祀之圭璧、器玩之物。北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官名,三国魏置中尚方令,掌作诸玩好器物,唐武则天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