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兵郎中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外兵郎互称,为尚书省外兵曹长官。参见“外兵郎”。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外兵郎互称,为尚书省外兵曹长官。参见“外兵郎”。
官名。东汉献帝兴平(194—195)间孙策置。《三国志·太史慈传》:“ (慈) 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官名,东汉末年孙策置,掌领兵征伐或镇守、宿卫。《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孙策)即署门下
官署名。即左骁卫,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左骁卫。
官名。秦及西汉属少府,为汤官令副职。东汉沿置,隶少府所属太官令,员一人,秩三百石,主酒。官名,两汉皆置,为少府属官,西汉为令之副,掌酒。东汉省令,只置丞,且并入太官,属太官令。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班,拟先锋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 改为渡河将军。
官制用语。指系在印柄上的丝带,呈绿、紫、绀三采。綟本为草名,其色绿,故用作绶名。汉朝以之系在金质印章柄上,授予相国及诸王国贵人,两晋、南朝时只授于相国,作为其地位的标志。
泛指中央及地方各衙门官员之额定人数。参见“官缺”。
杂任职名。唐于左春坊内直局置,员额八人,掌东宫几案、翰墨。
官名。东魏置,负责地方上的军事事务。《周书·李棠传》:“时东魏又遣镇城奚寿兴典兵事,(刺史高)仲密但知民务而已。”南朝梁边境各戍亦置。见《北齐书·文宣纪》。
官名。掌掖廷门户的警卫,见《汉书·外戚许皇后传》。
官署名。清末置于各省,掌厘金税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