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别将

别将

官名。秦、汉泛指率领部分兵力与主力分道而进的次要将领。北魏中叶以后,出兵之制,军之统帅为都督,与主力分道而行为之辅翼的将领,初称别道都将,后遂沿用此称,逐渐成为一级统兵武官名称,或冠以拟戍地名,如三关别将。开始权任较重,约相当于刺史,位在统军之上,统率兵力无定数,自二千至万人不等。后期战乱,地位渐低,诏能募三千人者用为别将。北周隶诸州总管,六命。北齐置为禁军诸府及太子左、右卫率属官,皆为近卫武官,与都将、统军、军主、幢主并列五职,如“左右备身五职”、“太子内直备身五职”等。品级自七品至从八品不等。隋初仍置,正八品,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改车骑将军为诸折冲府次官,协领本府府兵,太宗贞观十年(636)改名果毅都尉,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又于折冲府增置别将,从六品下,居果毅都尉之次,其后分左、右,久之,复置一员,降其品。上府正七品下,中府从七品上,下府从七品下。又,唐初秦王、齐王府曾各置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事、帐内府,各有别将。其左一、右一护军府,各置十员,左二、右二、左三、右三护军府,各减六员,与长史、录事参军等分领亲勋卫及外军。其左右亲事府,置左、右别将各一员,正五品下,与长史、录事参军等掌率亲事以上侍卫陪从。


1、将名,秦汉皆置,单独领兵于他处与主帅配合作战的将军,称别将。《史记·陈涉世家》:“章邯别将击破之。”《汉书·高帝纪》:“项羽拔襄城,还,项梁尽召别将。”《后汉书·隗嚣传》:“嚣又令别将下陇。”后世也有沿置。

2、官名,唐置,为军府副长官;贞观十年,改别将为果毅都尉,为折冲府的副长官。此后又另置别将,位在校尉之上。见《新唐书·百官四上》。

猜你喜欢

  • 上都修内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五品,隶上都留守司,掌上都内府修缮,设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置大使一员,副使三员。

  • 中藏府承禄署

    官署名,为中藏府的下属机构,其职不详,似乎是掌中宫官吏之俸的官署。《后汉书·孝桓帝纪》:“甲申,中藏府承禄署火。”

  • 管旗骁骑校

    官名。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每旗佐领之下设骁骑校一人,由旗众中选补,协助佐领处理民事。

  • 标统

    见“统带”。官名。标相当于团,统辖一标的长官称标统,也称“统带”,由正参领充任。见《清史稿·职官六·禁卫军》、又《清史稿·兵志二·各直省营制》。

  • 河南府通判

    见“河南府”。

  • 札兰额真

    即“甲喇额真”。

  • 掌犬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犬人下士二人,掌理供给祭祀用的犬牲。北周仿《周礼》之制置掌犬中士,正二命,掌犬下士,正一命。属秋官府田正下大夫。

  • 纳言上士

    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御伯上士置,为天官府纳言中大夫属官。正三命。武帝建德二年(573)省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遂成为纳言司次官。宣帝即位后,复置中大夫,仍为属官。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 县司空

    县分职吏名。秦在战国时即已设置,司空本为掌工程之官,而工程需用的劳动力多为刑徒,《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多次提到县所属的司空,其职已为管理刑徒的劳作事务。县司空之长称为司空啬夫。传世有秦或汉初的

  • 同职官

    官类名。太平天国的职同官,又称为同职官,见“职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