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

官名。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中大夫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论议,在大夫中地位最为尊显, 武帝时霍光、 金日䃅皆曾任此职。西汉晚期,多作为贵戚重臣的加官。无员限。东汉时,因权臣不复冠此号,渐成闲散之职,虽仍掌顾问应对,但多用以拜假赗赠之使,及监护诸国嗣丧事。三国魏以后,地位提高,不再作为使命之官,三公等大臣告老后,就家拜此职,也作为在朝显职的加官,以示优崇,亦常用作卒后赠官。三品。齐王芳正始元年(240),增置左、右光禄大夫,位在其上。晋以后,诸公告老不再加此职,但仍授予其它年老有病的致仕官员。无具体职掌。三品。凡假银章青绶者,称为银青光禄大夫,或迳称光禄大夫,而注明假银章青绶。加金章紫绶者,后称金紫光禄大夫,以资区别。与诸卿同秩中二千石,食奉日三斛。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始给春赐绢五十匹,秋绢百匹,绵百斤。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始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员,如加兵则同三品将军。魏、晋时因位在诸卿上,不复属光禄勋,南朝时仍以之属光禄勋。十六国汉、后赵又置上光禄大夫,后赵还设中光禄大夫,位皆在左、右光禄大夫上。南朝宋三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十三班,陈改为三品、秩中二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二品中,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三品。北齐三品。隋初未置,炀帝大业三年(607)加置,位在左、右光禄大夫上,为文散官之首,从一品。唐初,光禄大夫犹分左、右,太宗贞观(627—649)后唯设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从二品。作为加官者无俸禄,衣服依本品,不预朝会。北宋初为从二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定为正三品新寄禄官,在银青光禄大夫下,取代旧寄禄官的尚书左、右丞。哲宗元祐三年(1088),分为左、右两阶、徽宗大观二年(1108),以右银青光禄大夫为光禄大夫。西夏为文阶官。金、元皆为文散官,在金紫光禄大夫下,金从二品上,元从一品。明朝为文、武从一品升授散官。清初,文、武正从一品皆以此为封赠,乾隆三十二年(1767),仅作为文职正一品之封赠。


官名,汉置,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俸比二千石,掌论议。东汉光禄大夫,也俸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诸国嗣之丧,光禄大夫掌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魏、晋也置,有的为职事官,有的为加官。其后刘宋、南齐、北魏皆设此官。唐朝光禄大夫为散官;宋沿唐制,金、元也置;清朝用为封赠官号。参看“光禄”条。

猜你喜欢

  • 礼部总部

    官署名。明初礼部四属部之一。洪武六年 (1373) 设。掌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设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各一人,主事三人,正六品。十三年改主事为一人。二十二年改仪部,二十九年 (1396

  • 录司

    吏员名。宋置于县,《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县令”条谓北宋前期县吏人有“押司”、“录司”、“录事史”、“佐史”四种。不过录司、录事史、佐史三种名称后来很少出现。录司即县录事,录事史与佐史似均为录事的助

  • 司成宣业

    官名。即国子博士,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国子博士。学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国子监为司成馆,博士为司成宣业,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司成馆复为国子监,司成宣业复

  • 小司隶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司隶司次官,佐司隶下大夫掌五隶及徒者,捕盗贼囚执之事。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名。见“司隶下大夫”。

  • 拱卫大夫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及内侍阶官名,改四方馆使、昭宣使置,正六品。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四方馆使为拱卫大夫,秩正六品。

  • 正任承宣使

    参见“正任”、“承宣使”。

  • 监司的监察纪律

    宋制,诸监司执行监察任务时有监察纪律以相约束。如《职制敕》中规定:“诸监司,巡历所部不遍者,杖一百;遍而不申,减二等。”“诸监司巡按,巧作名目,追呼巡尉弓兵,将带出本界者,杖一百。”“诸监司,每岁诣所

  • 公府长流曹

    公府诸曹之一。东晋初,晋元帝镇东丞相府置长流曹,设长流参军,主刑狱。《颜氏家训·书证》说:“或问曰:‘何故名治狱参军为长流乎?’答曰:‘《帝王世纪》云:“帝少昊崩,其神降于长流之山,于祀主秋。”案《周

  • 盐政改革委员会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行政院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依照《盐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设置盐政改革委员会,掌理基于《盐法》的一切盐政兴革计划,委员长由行政院长兼任,委员除财政部长为当然委员外,均应为对

  • 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

    官署名。设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隶云南行省。置司于乌撒路(今贵州威宁),领乌撒、乌蒙(今云南昭通)、东川(今云南会泽)、茫部(今云南镇雄北)四路军民政务。置宣慰使、同知、副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