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侍读学士

侍读学士

官名。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725) 置集贤殿侍读学士,五品以上官充任。日一人侍读,以质史籍疑义。宋咸平二年(999)沿置,其后,或不带学士,或仅为侍读。元丰改制后以侍读、侍讲为侍从以上兼职,正七品。辽朝置,所掌不详。金朝翰林学士院置,员一人,从三品。元朝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集贤院各置二员,从二品。明朝翰林院亦置,吴元年(1367) 定正四品。洪武十四年 (1381)定制二员,从五品。建文 (1399—1402) 中改为文学博士。成祖复旧制。皇帝至太学听讲、郊礼庆成诸宴时与翰林学士及侍讲学士坐于四品京官之上。成化 (1465—1487)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翰林,凡由翰林为六部侍郎者,则兼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则不在从五品之限。其职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字,备皇帝顾问。凡大政事、大典礼、集诸臣会议,则与诸司参决可否。清沿明制。顺治元年 (1644)于翰林院设二人。十五年增至四人,俱汉员。康熙九年 (1670)定满、汉各三人。雍正三年(1725)升从四品。乾隆五十年(1785)定制满二人、汉三人。光绪二十九年 (1903)再升正四品。惟职掌仅撰著记载而已。清顺治八年 (1651)于内阁亦设此官。满四人,蒙、汉各二人。从四品,掌典校。


官名。掌助皇帝读书,解答疑义等。唐宋元明清皆置。见《新唐书·百官二·集贤殿书院》、《宋史·职官二·翰林侍读学士》、《元史·百官三·翰林兼国史院》、《明史·职官二·翰林院》、《清史·职官二·翰林院》。

猜你喜欢

  • 常平署

    官署名。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置,隶太府寺,令一员、丞二员、监事五员,掌平籴、仓储、出纳; 武则天垂拱(685—688)初东都(洛阳)亦置,北宋初存其官名而无职司。

  • 俟懃地何

    官名。北魏置。《南齐书·魏虏传》:“又有俟懃地何,比尚书。”此系南朝人对北魏鲜卑语官名的音译。

  • 奉迎使

    使职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以睦王李述为奉迎使、工部尚书乔琳为副使,分道访求太后。宋朝亦置,钦宗靖康元年 (1126) 以赵野为道君皇帝行宫奉迎使,迎奉道君皇帝。

  • 诗赋

    科举考试的文体之一。唐代科举考试, 诗赋兼用, 诗与赋皆拘牵音韵,束缚韵调, 诗较赋之段落字句为少,其律尤为谨严。至于诗赋出题,唐初不一定都有出处,考官有时以己意立题,应试者若不明题意,可以向考官询问

  • 参议官

    军事幕职名。亦称参议军事,宋代御营使、宣抚使、宣抚处置使、招讨使、制置大使、制置使、经略安抚使、总管、钤辖、宣谕使、招抚使、镇招使等所属,掌参预军事谋划。

  • 右外兵曹郎中

    官名。北齐五兵尚书所属有右外兵曹,“掌河北及潼关以西诸州,所典与左外同。”以郎中一人为主。官。见《隋书·百官志中》。参见“左外兵曹郎中”。

  • 秘祝

    官名,为祝官之一,掌秘祝。《史记·封禅书》:“祝官有秘祝,即有灾祥,辄祝祠移过于下。”注:“《正义》:谓有灾祥,辄令祝官祠祭,移其咎恶于众官及百姓也。”《汉书·文帝纪》十三年:“夏,除秘祝。”注:“应

  • 将作吏

    县分职吏名。汉置,主土木兴作。《隶释》二《华山亭碑》记华县有将作掾与将作史。

  • 提督军务总兵官

    见“提督”①。

  • 柴草部

    官署名。北齐置。设丞。隶司农寺钩盾署。